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躺在床上,房间里充满

风城春史呀 2025-07-25 14:00:05

1995年,张爱玲在美国出租屋内去世,尸体一周后才被发现,她躺在床上,房间里充满了用过的卫生纸,她在遗嘱中却写明:“不允许任何人看遗体!”

1995年9月,美国洛杉矶西木区的一间旧公寓传出异味,房东报警后,警察破门而入,发现了一具女性遗体,她赤身躺在一张行军床上,身边满是用过的卫生纸,房间凌乱、昏暗、沉默,桌上有个文件袋,里面是身份证件和一张字迹颤抖的纸条,纸上写着几行话:火化,不许任何人看遗体,骨灰撒入无人之处,这具遗体属于张爱玲,74岁,一个在中文世界里影响深远的作家。   她的死讯传出后,人们震惊不已,很多人还记得她年轻时在文坛的风光:旗袍、卷发、冷峻的眼神,还有那些一针见血的文字,但她的晚年却像从光辉的山巅跌入了幽深的山谷,寂寞、落魄、无人问津,这种强烈反差令人唏嘘,要理解她为何以这样一种方式告别世界,必须从她的生命中倒着走一遍。   张爱玲晚年的生活非常艰难,她独居在美国各地的廉价出租屋里,几乎与外界断绝联系,她不接电话,不见朋友,连信件也常常拆都不拆,她患有严重的皮肤病,身上常年瘙痒,皮肤泛红、脱屑,手臂上布满抓痕,她坚信自己住的屋子里有跳蚤、蚂蚁、蟑螂,甚至是看不见的虫子,她对这些小生物的恐惧到了执念的程度,她极度讲究卫生,却又无法控制居住环境的恶劣,房间里堆满了一次性用品,用过的塑料碗、纸巾、饭盒像小山一样堆在角落。   她经常搬家,三年半的时间里,她搬了将近两百次,每次搬家,她只带几件必需品,像逃难一样从一个地方转到另一个地方,她不愿意留下任何痕迹,甚至剪断电话线,连与世界的最后一根线也不愿保留,她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最后只剩下一张床、一张桌子、一盏台灯,她的生活方式就像她的文字,极度节制,甚至近乎冷酷。   她不是没朋友,但她主动切断了联系,她不是没才华,可她停止了创作,她不是没人记得,但她不愿再出现,她把自己一点点藏起来,直到彻底消失。   时间往前推,1973年,她的丈夫赖雅去世,这段婚姻从一开始就不平衡,赖雅大她三十岁,是个美国剧作家,婚后不久他就中风了,张爱玲承担起照料他的责任,几乎放弃写作,她每天为他洗衣做饭、清理身体、处理药物,生活被无限压缩在一个病人的床边,赖雅病得很久,直到十几年后去世,那是她在美国为数不多的情感寄托之一,失去了赖雅,她变得更加沉默。   她其实在1955年就移居美国了,那时她还怀有希望,想在英文世界里闯出一片天地,她尝试写英文小说,也翻译中国古典小说《海上花列传》,研究《红楼梦》,但这些作品反响都不大,她靠稿费和朋友的资助过活,日子过得紧巴巴,她曾住在纽约一个小房间里,屋里只有几件旧家具,连灯光都昏暗得像长夜,在美国,她没有稳定收入,没有社交圈,也没有家庭依靠,她越来越依赖自己,越来越不想求人,越过越像影子。   更早的时候,她和胡兰成的感情纠葛曾是文坛轰动的话题,1944年,她在上海认识胡兰成,那时她二十多岁,刚凭《传奇》《沉香屑》成名,胡兰成是个有点名气的作家,也是个风度翩翩的旧式文人,他们迅速相知相恋,可惜,胡兰成是个靠不住的人,他不仅已有家庭,还在政治上投机取巧,日本战败后,他仓皇逃亡,把张爱玲留在风雨飘摇的上海,她给他寄过三十万稿费,算是分手费,从此一刀两断。   这段感情给她带来极大打击,她曾写下那句著名的话:“因为懂得,所以慈悲,”但其实她的慈悲是用冷眼和自我消耗换来的,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公开谈过爱情,她把心门关上,把自己藏进文字、藏进寂静,从热烈的上海回归到内心的荒原。   1943年是她最光辉的一年,她发表了《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等小说,文笔老练、洞察入微,她的作品没有宏大叙事,写的都是市井男女的算计与情爱,细腻得像针线缝补,她把人心写得露骨,却又不失优雅,那种疏离的笔调令人着迷,她的稿费非常高,收入比许多男人都多,住洋房、穿旗袍、坐黄包车,是上海滩最有名的女作家之一,可她始终冷眼看世界,从不陶醉其中。   而在更早之前,她的成长经历早已为她的性格定下基调,她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大家庭,父亲吸毒、母亲离家,继母冷淡,家中常年争吵不休,她早早学会独处,习惯把自己藏进书里,她读《红楼梦》读到书页卷边,七岁开始写小说,十二岁投稿被刊登,从那时起,她就知道文字可以成为她的护身符,她曾想去伦敦上学,因战乱未果,后转去香港大学读英文,学业也因战争中断,只得回到上海。

0 阅读:455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