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艺术家严凤英有幸做客西花厅,在宴会开始前,她意外得知周总理当月的工资已用完,邓颖超随即叮嘱道:可不要对外人讲哟!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的一个午后,黄梅戏名家“严凤英”受邀来到西花厅,谁知宴席还未开始,她就无意间撞见一幕。 在厨房里,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正轻声嘱咐工作人员,说周总理当月的工资已经告罄,她末了还特意压低声音补上一句:“可不要对外人讲哟!” 严凤英一股说不清是心疼还是震撼的情绪涌上来,她没忍住,转身对周总理脱口而出:“总理,您这样太苦了自己,”话一出口,她就有些后悔,担心这个举动过于冒失。 可周总理却只是笑了笑,从容地放下手中的茶杯,平静地说:“国家还在困难时期,我这个总理要是过得太舒服,心里反而不踏实。” 这份坦然,比贫穷本身更具冲击力,一个管理着六亿人口的大国总理,竟会为家庭开支而捉襟见肘,这背后并非什么秘密,而是一种清醒的选择。 其实,西花厅的日子过得也是出了名的朴素,寻常饭桌上,总理夫妇不过两菜一汤,即便来了客人,最多也就添两个菜,再加点咸菜,绝无铺张。 周总理那件半旧的中山装穿了多年,办公室里的衬衫补了又补,严凤英也注意到,总理用的那个茶杯,杯口已经磕掉了瓷,他却还在用。 她忍不住提议该换个新的,邓颖超立刻接过话:“这个还能用,换了多可惜,”周总理则笑着补充:“现在国家外汇紧张,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种节俭并非故作姿态,而是发自内心的习惯,在国家最困难的时期,周总理带头降了自己的伙食标准,退掉了特殊供应,甚至要求把西花厅的窗帘换成更便宜的普通布料。 身边的工作人员都记得,有次周总理深夜加班,胃病又犯了,却怎么也不肯吃为他准备的“特供”点心,只让厨房煮了一碗普通的面条。 对公与私的界限,周总理更是守得极为苛刻,即便外出考察,他也坚持自己掏钱付饭费,一张张收据都妥善保管,国家按规定给他配的特别经费,他一分不动,悉数退还国库。 就连招待外宾有时需要用到一些好茶叶,他也是自掏腰包去买,这些无声的单据,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地诉说着他的清廉。 那么,总理的工资到底去哪儿了,1963年,周总理月薪404元,邓颖超342.7元,这在当时是不低的收入。 可是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工资是从1955年月薪六百多元的级别上,由他自己主动要求一再下调的结果,即便如此,这笔钱也从不在他手里停留太久。 钱的大部分,都用来周济他人了,无论是身边有困难的工作人员、烈士子女的学费,还是老家亲戚朋友的求助,他总是慷慨解囊。 有统计显示,从1958年到1976年,周总理夫妇工资总收入约16万余元,而仅用在周济亲友和补助工作人员这两项上的开销,就高达4万多元,占了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一。 这其中,有个故事尤其让人动容,曾为周总理开车的司机“钟步云”,在“克什米尔公主号”空难中牺牲。 此后多年,周总理夫妇一直挂念着他的家人,钟步云的女儿结婚时,邓颖超特意送去三百元作为贺礼。 作为烈士家属,钟家完全可以按规定向国家申请补助,但在总理夫妇看来,自己伸手帮一把,就能为国家省下一笔开销,有权不为己谋私,心里装的始终是国家。 直到1976年1月8日周总理逝世,当人们清理他的遗物时才发现,这位为革命操劳一生的总理,个人银行账户里仅剩下5709.8元的积蓄。 根据他最后的嘱托,这笔钱作为他最后一次党费,全部上交国家。 周总理夫妇的言传身教,也影响了身边许多人,严凤英把邓颖超那句“不要对外人讲”的叮嘱,在心里藏了半辈子。 后来,她时常对后辈说起在西花厅的见闻,并感慨道:“我见过最富有的清贫,也见过最平凡的伟大,”这句话,也成了对周总理精神的绝佳注解。 六十年过去,物质的匮乏早已不是这个国家的主题,西花厅的海棠花依旧年年盛开,那个掉瓷的茶杯也成了国家博物馆里的珍藏。 但在今天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当我们面对利益的诱惑与公私的选择时,那种根植于信仰的清白与自持,是否也同样丰裕了? 这或许是那个工资花光了的总理,留给后世最深刻的拷问。 【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周恩来邓颖超:把勤俭当作传家宝》
1963年,艺术家严凤英有幸做客西花厅,在宴会开始前,她意外得知周总理当月的工资
时光旧梦远
2025-07-29 17:37:48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