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解放军连长转业回家,可在登上火车的时候,他却发现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乞丐,正在追着他跑,连长仔细一看,顿时愣住了!
那年的一个清晨,火车站挤满了南来北往的旅客,解放军连长刘玉明背着简单的行囊,正准备踏上返乡的列车。
阳光照在褪色的军装上,胸前的军功章还在闪着微光,在淮海战役中负过伤的他,如今带着组织的介绍信,即将回到山东老家开始新的生活。
没曾想就在这时,站台上突然传来一阵骚动,一个衣衫褴褛的女人踉踉跄跄地追着火车跑,蓬乱的头发下是一张布满污渍的脸,她拼命拍打着车窗,嘴里喊着含糊不清的话语。
刘玉明起初以为是讨饭的乞丐,可当那张脸贴近玻璃时,他的心脏猛地一缩,那双布满血丝的眼睛,分明是当年文工团的台柱子梁怀玉。
列车已经缓缓启动,刘玉明一把拽开车窗,风裹着煤烟灌进来,他半个身子探出窗外,终于听清对方在喊什么:"刘连长!我是怀玉啊!"嘶哑的声音完全找不到当年唱《白毛女》时的清亮。
眼前曾经让全师战士念念不忘的"军中百灵鸟",如今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破棉袄里露出的手腕上全是淤青。
刘玉明立刻抓起行李跳下列车,站台工作人员刚要阻拦,看见他掏出的证件又退了回去。
梁怀玉瘫坐在水泥地上,脏兮兮的脚上缠着渗血的布条,她哆嗦着从怀里摸出半块发霉的窝头,却先递给了刘玉明。
这个动作让他想起1947年在沂蒙山区,文工团断粮时梁怀玉也是这样,把最后半块饼子塞给了伤员。
原来在济南战役后,文工团转移时遭遇敌机轰炸,梁怀玉被气浪掀进河里,醒来时已经躺在陌生村庄。
头部受伤让她一度失忆,辗转流落到皖北给人当佣工,主家发现她识文断字,怕她是逃跑的学生,便将她锁在柴房。
直到半年前听到解放军南下的消息,她才趁夜翻墙逃出来,一路乞讨寻找部队。
刘玉明立即带她到军区招待所,当梁怀玉洗净脸出现在值班参谋面前时,几个老兵当场就认出了她。
政治部迅速核实身份,调出当年文工团的花名册,档案员指着泛黄的登记表说:"梁怀玉同志1946年入伍,立过两次三等功。"
三天后,梁怀玉换上了崭新的军装,文工团的老战友们闻讯赶来,有人带来了她当年最爱用的那把月琴。
琴弦拨响的瞬间,三十岁的女人哭得像迷路多年的孩子终于回家,刘玉明站在走廊上没进去,他摸出兜里那张被汗水浸软的介绍信,老家县政府的入职通知已经过期了。
这个故事在1951年的《解放军文艺》上刊登后,引发全军寻找失散战友的热潮
。据华东军区统计,仅1951年上半年就帮助127名因伤因病流落民间的军人归队。
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的萧华特别批示:"要让每个为革命流血牺牲的同志,都找到回家的路。"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山东省档案馆的电子数据库里,还能查到梁怀玉的归队档案。
泛黄的纸张上清晰记录着:1950年9月17日,原华东野战军文工团演员梁怀玉,经组织调查恢复军籍,后转业至临沂地区文化馆工作。
而刘玉明的转业手续上则多了一行钢笔批注:"自愿延期返乡,协助处理战友安置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