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一团,谁曾想,在这危急时刻,他却做出一惊人举动,而且还立了大功。 王德明身上沾满了尘土和血迹,周围的一切都显得狼藉。他深吸了口气,站在依然硝烟弥漫的山头,许多人对他投来敬重的目光。 这场战斗能守住阵地,他的果断和担当无人敢忽视,而就在几小时前,这里还险些被彻底失守。 1951年春,朝鲜前线局势绷紧。志愿军运输小队拼尽力气把弹药送到阵地,可队员们刚到,发现阵地上已经是一片混乱。 山头早被炮弹轰得面目全非,原来的指挥员全部遇难,通讯被炸断,援军遥不可及,新兵们则四散奔逃,根本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指挥。 原有的防线几乎被撕开了口子,整个局面一触即溃,大家心里都悬着一根线。 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王德明没有慌乱。他原本负责运输补给,但关键时刻,比起退缩,他选择直接站出来。 他先清点手里的弹药,看清了还能用的武器和物资,然后毫不耽误地分发到战士们手里。见到有人情绪崩溃,他让大家重新占据有利位置,机枪和爆破陷阱安排好,阵地终于平稳下来。 面对失控的局面,他另辟蹊径,不打算硬撑到底。他指挥大家假装放弃一角阵地,设计了一个坑,引诱敌人自己钻进来。 他把兵力分组,安排好伪装和埋伏。他自己始终靠前,带领战士守住主要突破口。整支敌军误以为志愿军已经完全乱了阵脚,很快沿谷地靠近。 等他们一脚踏进包围圈,埋伏的战士马上突击,对方一时根本摸不清状况。王德明带着几个人巧妙从侧面冲上,双方在山坡上混战,敌军最终被赶了出去。 可危机还没过去,对方见势不成,转头集结大部队来攻阵地。志愿军弹药差不多都用光了,许多士兵只能靠刺刀和近身肉搏。 王德明拼杀在最前面,打到最后甚至只剩一把匕首。他的举动点燃了大家的劲头,剩下的战士都咬着牙拼了命。他们靠着拼死守护,硬是顶住了敌军的进攻。 最险要的关头,远处终于传来了己方的冲锋号声。援军及时赶到,靠着大家合力,最终逆转了这场原本注定会失败的防御战。敌军见状,慌忙撤退,这片阵地被牢牢保住了。 战后,王德明临危决断的勇气和冷静被记录在案,获得特等功。可他面对嘉奖,拒绝了组织的提拔。 战争结束后,他低调退伍回乡,把荣誉藏进抽屉,不愿多谈。他觉得自己只是做了分内的事,并非英雄,家乡田间默默无闻地生活着。 其实,正是像王德明这样的人,才构成了战场上最坚实的脊梁。那些普通不过的士兵,关键时刻往往爆发出比想象还要顽强的力量。 他们不计得失,不愿张扬,却改变了许多原本注定的结果。王德明用行动守住了阵地,也代表着无数无名英雄。 这也让人思考,许多重大历史节点,不单靠将领的运筹帷幄,也往往诞生在这些最不起眼的战位上。普通人的小小选择和担当,有时能抵上一支部队的力量。 这样的精神一直流淌在民族记忆中,不论时光如何变迁,都会激励后来的人努力前行。这就是历史与现实中,那些“只做该做的事”的人的真正价值。 信源:大众日报——致敬最可爱的人⑨|王德明:抬担架的“指挥官”
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
古木过去
2025-07-29 12:13: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