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上宣布,法国将在即将召开的联合国大会上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这一声明瞬间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激烈反响,国际舆论为之沸腾。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立刻作出强烈回应,愤怒地指责马克龙的举动是在“鼓励恐怖主义”。尽管美国白宫尚未公开表态,但此前已经明确表示,此举违背美国的国家利益,并多次向法国发出警告。
那么,马克龙为何会选择在此时支持巴勒斯坦呢?一方面,持续不断的以色列空袭造成了巴勒斯坦四万多人的死亡,许多医院和学校被炸毁,联合国的救援物资也被封锁。另一方面,法国国内的反战情绪愈发高涨,每周都有数万名民众在巴黎街头集会抗议,马克龙的支持率因此急剧下降,跌至29%的历史新低。
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在巴以问题上的“双重标准”令欧洲国家深感愤怒。欧洲对人道危机有着更强烈的关注,呼吁通过公正和持久的解决方案来平息冲突,而美国则继续偏袒以色列。美国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进行军事行动所造成的平民伤亡视若无睹,甚至阻挠国际社会关于停火的决议,并继续向以色列提供军事援助。这种做法激怒了欧洲各国,它们纷纷表示,欧洲应当坚持独立立场,捍卫国际公正与和平。
法国的这一决定,还反映了其在中东地区日益增强的战略野心。马克龙之所以作出这一选择,背后有着深远的政治考量。首先,美国长期对以色列的偏袒,导致欧洲在中东的影响力严重受限。欧洲被普遍视为美国的附庸,缺乏独立的外交政策。支持巴勒斯坦,无疑是法国希望平衡美国在中东的影响力,增强自身在该地区的话语权。同时,法国希望通过此举改善与阿拉伯国家的关系,拓宽经济合作空间,确保能源供应的安全,并维护该地区的战略稳定。
作为历史上曾在中东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殖民大国,法国如今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逐渐式微。承认巴勒斯坦国,能够拉拢沙特等阿拉伯国家,为法国企业争取到在中东重建领域的万亿规模合同,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法国并非欧洲第一个承认巴勒斯坦的国家。早在欧盟成立之前,保加利亚、塞浦路斯、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斯洛伐克等国家就已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欧盟成立后,瑞典成为第一个在2014年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成员国,认为此举可以为巴以双方提供平等谈判的基础,推动“两国方案”的实现。随后的2014年,西班牙、爱尔兰、挪威等国也相继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积极推动中东和平进程。
到了2025年,更多欧洲国家如斯洛文尼亚和马耳他也宣布,在合适的时机将承认巴勒斯坦国。这表明,欧盟内部虽然立场不一,但支持“战略自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更加意识到减少对美国依赖的迫切性,提出要在防务、能源、经济等领域实现自主权,并计划组建一支5000人的“快速反应部队”,以减少对北约的依赖。因此,法国此举也被视为欧盟对美国态度转变的一个缩影。
欧洲正在逐渐摆脱长期依赖美国的外交模式。在特朗普“美国优先”政策的冲击下,欧洲国家逐渐认识到,美国并非可以无条件依赖的伙伴。因此,欧盟在多个领域强调“战略自主”,希望在全球事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防务、反恐和能源等领域,推动更多自主行动。
法国此举也是美国在中东影响力衰退的标志。过去,欧洲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几乎没有反对意见,但今天,法国敢于在美国反对下承认巴勒斯坦国,充分展示了美国已无法继续控制其传统盟友。这一转变尤其令以色列感到震惊。以色列长期依赖美国的军事援助和外交支持,如今却在欧洲失去了不少支持。法国这一决定后,英国和德国也开始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
不仅在欧洲,全球范围内对以色列的支持也在减弱。联合国大会上,143个国家支持巴勒斯坦加入联合国,只有9个国家反对,其中包括美国和以色列自己。这一事实表明,全球对以色列的支持正在逐渐瓦解,反对声音越来越强烈。内塔尼亚胡曾扬言“巴勒斯坦国将威胁以色列的生存”,然而,正是以色列的暴力行为和对平民的无情杀戮,已经使其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角色。世界人民已经看清了谁才是真正威胁和平与稳定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