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40年,唐文宗病重,群臣纷纷劝谏他早日决定太子人选。而宠冠后宫的杨贤妃则端着一碗药,借机软语相劝:“皇弟安王得知陛下龙体欠安,特意送此良药。臣妾以为,安王可堪大用!”
唐文宗李昂,唐朝第十五代皇帝,在位13年(827-840年),赶上了晚唐最乱的时候。那会儿,国力下滑得厉害,宦官把持朝政,朝臣拉帮结派,皇帝想干点啥都费劲。文宗是个有想法的人,一心想重振唐朝,可惜胳膊拧不过大腿。他搞过“甘露之变”,想收拾宦官,结果反被摆了一道,弄得自己更被动。到了840年,他病得下不了床,朝野上下都盯着储君人选这块大蛋糕。 文宗的儿子李永本来是太子,但这家伙不争气,品行差到离谱,还跟一帮地痞混在一起,最后被废了,没多久还死了,死因至今有点迷。文宗另外一个儿子也夭折了,这下子储君位置空出来,朝堂上炸开了锅。有人推陈王李成美,他是文宗侄子,血缘近;有人捧安王李溶,他是文宗弟弟,资历老。两派人马吵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让谁。
这时候,杨贤妃站出来了。她是文宗最宠的妃子,长得漂亮又有脑子,在后宫里风头无人能盖。她家背景也不简单,妹妹是安王李溶的妈,这关系让她跟安王绑得死死的。文宗病重,杨贤妃瞅准机会,端着一碗安王送来的药,跑去劝皇帝,说安王仁孝,能挑大梁。她这招表面上是关心皇帝,其实谁都看得出来,她想借机让自己家的人上位,捞点政治资本。 不过,文宗虽然病得不轻,脑子可没糊涂。他知道杨贤妃打的啥主意,没买她的账。文宗临终前选了陈王做太子,想给朝局留点稳定。结果他一死,宦官头子仇士良跳出来,伪造遗诏,直接把唐武宗李炎扶上位。杨贤妃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新皇帝上台后,她因为插手储君的事被赐死,安王和陈王也没逃过一劫,先后自尽。这出戏落幕,杨贤妃从后宫红人变成了政治牺牲品。 说起杨贤妃,她真不是啥省油的灯。她靠着美貌和聪明爬到高位,在后宫呼风唤雨,但政治这摊水太深,她玩不转。她力推安王,看似有谋略,可没算到宦官的势力和文宗的底线,最后把自己搭进去了。她的失败不光是个人问题,也暴露了晚唐那会儿宫廷斗争的乱象。皇帝病倒,群臣内讧,宦官坐大,后宫还想掺一脚,整个朝政就像一盘散沙。
晚唐的权力结构脆弱得不行。文宗在位时,宦官已经不是普通的内侍了,他们掌控禁军,能废立皇帝,跟朝臣勾心斗角。杨贤妃这种后宫干政的事,在唐朝不算新鲜,之前有武则天、韦皇后那拨人,可到了晚唐,局势更复杂,她没那个本事翻盘。 唐朝从安史之乱后就元气大伤,藩镇割据,税收不上来,朝廷靠借债过日子。文宗想改革,可没钱没人,宦官还老拖后腿。他病重那会儿,国家已经病得比他还重。杨贤妃的野心,说白了就是在这种烂摊子上火上浇油。她要是真有点远见,就该知道这时候推安王是给自己挖坑,可惜她只顾眼前的利益,没看清大势。 唐武宗上台后,比文宗强硬点,上来就收拾了一批人,杨贤妃和安王这帮人首当其冲。武宗后来还搞了灭佛运动,拆庙收地,想给国库填点钱,可惜也没能扭转大局。唐朝的衰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杨贤妃那点小动作,在历史长河里也就是个小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