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河北正定开元寺进行古建筑测绘时,留下了这张经典影像,

吴术说史 2025-07-26 17:24:26

1934年,林徽因与梁思成在河北正定开元寺进行古建筑测绘时,留下了这张经典影像,照片中她穿着修身旗袍,脚踩皮鞋,正在木梁间仔细测量。

这张照片背后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一页,林徽因和梁思成走遍15个省,对2738处古建筑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的足迹遍布山西五台山、河北蓟县、山东曲阜等地,每到一处都要爬上爬下测量数据。

正定开元寺的测绘工作持续了数月,林徽因需要测量斗拱的精确尺寸、记录木构件的榫卯结构、绘制建筑平面图,这些工作都要求她深入建筑内部,在狭窄的空间里完成精密测量。

当时的测绘条件相当艰苦,没有现代化的升降设备,只能靠人工攀爬,林徽因经常要在十几米高的梁柱间移动,用卷尺测量每个构件的尺寸,然后详细记录在图纸上。

关于如何在穿旗袍的情况下完成这些高难度动作,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曾幽默回应:“这是我们梁家的秘密。”实际上1930年代的旗袍设计相对宽松,下摆通常开叉,便于行动。

林徽因在测绘中展现出过人的专业素养,她不仅要记录建筑的外观,还要分析结构原理、研究历史沿革,每次测绘都会产生详细的图纸和文字记录,为后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1937年抗战爆发后,林徽因和梁思成被迫中断田野调查,他们带着珍贵的测绘资料辗转后方,最终在四川李庄安定下来,尽管生活条件艰苦,两人仍坚持整理研究成果。

在李庄的6年里,他们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这部11万字的著作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其中大量数据来源于之前的实地测绘,林徽因负责了书中重要章节的撰写工作。

除了学术研究,林徽因还参与了实际的建筑设计项目,1949年后,她参与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作品体现了她对传统建筑元素的深刻理解。

国徽设计中的天安门图案就融入了古建筑的设计理念,林徽因运用自己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心得,确保了国徽图案的庄重典雅,这个设计至今仍在使用,成为她的代表作之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设计同样体现了她的专业水准,林徽因深入研究了汉代石刻艺术,为纪念碑的装饰图案提供了重要参考,她还亲自参与了施工过程的监督工作。

林徽因的建筑学成就常被她的文学才华所掩盖,实际上她在建筑史研究方面的贡献同样重要。她参与完成的古建筑调查为中国建筑史学科奠定了坚实基础。

那些珍贵的测绘图纸详细记录了许多古建筑的原貌,其中不少建筑后来在战乱中损毁,林徽因的记录成为研究这些建筑的唯一资料,这些图纸现在被视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1930年代的中国女性很少参与如此艰苦的田野工作,林徽因的选择在当时颇为罕见,她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女性在学术研究中的能力,她的经历也激励了后来的女性建筑师。

测绘工作需要极强的体力和耐心,林徽因经常要在烈日下连续工作数小时,手工绘制复杂的建筑图纸,这种工作强度对任何人都是巨大挑战,她却坚持了多年。

除了技术层面的工作,林徽因还承担了大量的文献整理任务,她查阅了大量古籍,寻找与建筑相关的历史记录,这些文献研究为实地测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

林徽因的双重身份让她在建筑研究中具有独特优势,她既有理工科的严谨态度,又有文科生的人文素养。

0 阅读:9

猜你喜欢

吴术说史

吴术说史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