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钟伟被人装进麻袋,丢进湖水中,他拼命挣扎,才挣脱麻袋上了岸,上岸后,他打了一个电话:“我是钟伟,现在还活着,来抓我啊!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将星谱里,钟伟向来是个让上级“头疼”的角色,他桀骜不驯,不按常理出牌,却总能在战场上扭转乾坤,骨子里透着一股“反骨”精神,人送外号“中国巴顿”。 他信奉“猛打、猛冲、猛追”,一生都在挑战规矩,也因此活成了一个无法复制的传奇。 而钟伟的“反骨”,早已在烽火岁月中淬炼成钢,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共两党在东北的较量迅速升温。 当时钟伟率新四军第十旅刚进入东北,不等上级命令,就在阜新附近主动寻歼了一支国民党部队,干净利落地打响了入关第一枪,初露锋芒。 而他的传奇色彩,此后愈发浓烈,四平保卫战中,他奉命死守铁岭以北掩护主力,可他没有选择硬拼,而是利用地形反手打起了“点穴战”,偷袭并包围了前来增援的敌七十一军一个师,以智取胜,有效迟滞了敌军的进攻。 不过,真正让他一战成名的,还是那次著名的临阵抗命,当时在三下江南战役期间,他奉命率部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奔袭指定位置大房身。 谁料半途侦察之际发觉,姜家屯附近有敌军活动踪迹,钟伟当机立断,径直改道,连请示都省了,心中暗忖:“先歼敌再前往也不为迟。” 打下姜家屯后,敌军一个团退守靠山屯,他又下令接着打,全然不顾上级一份接一份催促他归队的电报。 后来钟伟的火气上来了,对着发报员吼道:“告诉总部,我们逮住大鱼了,要吃肉!”当参谋长劝他执行命令时,他直接爆了粗口:“谁再说走,我就军法处置谁!” 就在这剑拔弩张的时刻,情报传来,敌七十一军两个师正从德惠赶来增援,这下轮到钟伟笑了,他非但不怕,反而兴奋地让参谋给上级发电:“我又逮住了两条大鱼,快叫一纵来配合我!” 结果,林彪和刘亚楼精心制定的作战计划,就这样被一个不听话的师长彻底打乱,却歪打正着促成了一场更大的胜仗。 战后,时任参谋长的刘亚楼虽批评他是“好战分子”,却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种敢于拍板的“猛”,才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 然而,战场上的“反骨”到了和平年代,就成了另一回事,新中国成立后,那些条条框框显然装不下钟伟这身胆气。 在1959年的庐山会议,他因一些原因而受到牵连,之后被免去北京军区参谋长职务,赋闲在家。 后来到了那个特殊年代,这位将军甚至还跑去“指导”过武斗,但他这种讲义气、不转弯的脾气,尤其是在仗义保护老上级黄克诚一事上,彻底得罪了某些人。 那些人清楚钟伟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根本查不出任何经济问题,于是使出了绑架暗杀这般最为卑劣的手段。 1967年一个寒秋之日,十余人闯进钟伟家中,未经审问,未加罪名,迎接他的唯有一顿棍棒,双手亦被反绑。 这位早已“靠边站”的开国将军,就这么被塞进麻袋,扔上一辆卡车。 一路颠簸后,他被连人带袋抛进了冰冷的江水中,行凶者在岸上等着,以为江面恢复平静,事情便了结了。 可他们算错了:麻袋里装的,是一个从枪林弹雨中爬出来的猛将,当时被抛入水中的钟伟,心里清楚岸上还有眼睛盯着,所以他清楚任何挣扎都是徒劳。 随后他凭借在战场上练就的超凡冷静,在水下死死憋住一口气,摸索着藏在鞋底的小刀,用刀背小心翼翼地磨着袋口的绳子。 不知过了多久,绳索终于松动,他划破麻袋,却依然没有浮出水面,而是憋着气顺着江底潜游了很远,直到确认安全,才在一个无人角落悄悄爬上岸。 钟伟浑身湿漉,却未声张。他觅得一家小卖部,借了电话,而后神色安然地拨通某指挥部的号码。 电话接通,他只报上自己的名字,然后说了一句:“我还活着”,随即挂断。就这一句话,足以让上层为之震动。 死里逃生的钟伟并未折回合肥,而是隐匿于皖南山区,借朋友之名在一个小村庄安下身来。 闲暇时,他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材料,但这不是为了告状,而是要把事情原委讲清楚,不能让历史含糊过去。 直到1980年,中央军委下发文件,为钟伟彻底平反,恢复正兵团级待遇,接到通知时,他脸上没什么波澜,也没有半句怨言,反而立即给军委打报告,请求重新工作。 老上级黄克诚劝他安分休养,他虽口头答应,可那根紧绷了一辈子的弦一旦松下来,身体便很快垮了。 直到1984年,钟伟在北京逝世,他留下遗言: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骨灰撒在平江起义的老地方,唯一的请求是希望组织能照顾好那些牺牲战友的家属。 钟伟将军之“反骨”,乃战功的催生剂。亦是其人生坎坷的肇因,他一生挑战规矩,却执拗地秉持自身的正义与情义……
【信源】2015-01-28 凤凰网历史——哪位开国将军文革时被装进麻袋沉入江中却奇迹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