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曾在长征时促成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的红军向导陈志喜的女儿陈文芙给刘伯承写了一封信。 陈志喜是湖南人,后来定居四川冕宁。他的家族有历史渊源,父亲曾在太平天国时期跟随石达开作战,参与过大渡河一带的艰难战役。这让他从小就熟悉四川的地形,尤其是大渡河周边的山路和历史教训。1935年红军长征经过冕宁时,他被刘伯承选为向导,靠着对地形的了解,帮红军找到安全路径,避开了不少风险。后来,他还协助促成了彝族地区的和平通行,为“彝海结盟”打下基础。 刘伯承,1892年生于四川开县,是共产党的重要军事家。早年他参加过护国战争和护法战争,1916年在攻打酆都时右眼受伤致残。1926年加入共产党后,他参与了南昌起义,还去苏联学过军事。长征中,他是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队司令,负责规划路线。面对彝族地区的复杂局面,他和小叶丹谈判,促成了“彝海结盟”,让红军顺利通过,为强渡大渡河争取了时间。 小叶丹是四川彝族果基家族的头人,真名叫果基约达。1935年5月,红军进入冕宁彝区时,他在彝海和刘伯承见面。红军的纪律和对彝族习俗的尊重打动了他,他决定结盟,和刘伯承通过歃血仪式成了兄弟。他还亲自带人护送红军七天七夜,确保安全通过。他的支持避免了冲突,也为彝区留下了革命的种子。 向导在长征中作用很大。陈志喜这样的本地人了解地形、气候和民族习惯,能帮红军躲开敌人的埋伏,找到补给点。他对大渡河的熟悉可能还提供了石达开失败的教训,帮刘伯承制定渡河计划。刘伯承则靠情报和外交手段跟小叶丹建立信任,体现了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小叶丹的社会地位让他成为关键人物,他的配合促成了民族团结。 1969年,陈文芙决定给刘伯承写信。她是陈志喜的女儿,从小听父亲讲长征的事,知道他在1935年帮红军带路,还促成了“彝海结盟”。她觉得父亲的贡献不该被埋没,就写信请求刘伯承帮父亲正名。信里详细说了陈志喜当向导的经过,希望官方能认可他的功绩。 信寄出去后路途不顺。当时通讯落后,信辗转了好几周,经过多个部门,才送到刘伯承手上。他看了信,想起了1935年陈志喜在冕宁的帮助,当即给四川省委写了信,回忆了陈志喜的贡献,要求核实情况,妥善处理。 可冕宁县的领导没当回事。他们简单查了下,就说陈志喜对革命没啥大贡献,不算有功人员。这结果让陈文芙很失望。她不服气,和家人商量后决定继续上诉,写了更多信,指出县里的结论有问题,请刘伯承再帮忙。 刘伯承收到后续信后很生气,觉得陈志喜的功劳不容否定。他坚持让四川省委重查。到了1978年,政策宽松了些,军委根据刘伯承的多次呼吁发了正式指示。冕宁县组织人走访了还记得长征的老人,收集了证据,终于承认之前的结论错了,正式认定陈志喜为革命有功人员。 1978年春天,陈文芙拿到了官方的公函,确认了父亲的功绩。她和家人很欣慰,觉得多年的努力没白费。刘伯承的坚持起了关键作用,也体现了他对历史真相的重视。 陈文芙拿到公函后,和家人办了个小庆祝会,把公函装裱起来挂在家里。她还联系当地学校和历史学会,分享父亲的故事,想让更多人知道。陈志喜的功绩被认可后,不仅是家族的荣誉,也成了冕宁历史的一部分。 在冕宁,陈志喜的故事被写进地方历史。博物馆开了长征展区,讲他和其他向导的贡献。每年“彝海结盟”纪念活动,当地会重现当年的场景,吸引了不少人来看。陈志喜的名字跟长征联系在一起,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 刘伯承后来当了军事学院院长,培养了不少军事人才。他的军事理论也成了教材。他一直很受尊重,直到1986年去世。他对陈志喜这件事的关注,展现了他对公平的坚持。 小叶丹在红军走后日子不好过,国民党责怪他帮红军,但他没妥协。1950年冕宁解放后,他的遗孀把红军留下的旗帜交给了政府,代表彝汉情谊。2009年,小叶丹被追授为新中国成立的英雄模范之一,他的名字跟“彝海结盟”一起流传。 “彝海结盟”是民族团结的经典例子,证明了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成功。陈志喜、刘伯承和小叶丹的故事,通过纪念活动和历史记录,一直激励着大家。他们个人的努力和合作,影响了历史进程。
1969年,曾在长征时促成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的红军向导陈志喜的女儿陈文芙
历史趣闻社
2025-07-28 09:39:20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