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戴笠密电胡宗南,称自己将派遣一个潜伏小组,携带小型电台混入陕甘宁边区

淙淙谈历史故事 2025-07-26 00:47:35

1940年,戴笠密电胡宗南,称自己将派遣一个潜伏小组,携带小型电台混入陕甘宁边区,需要他的掩护和帮助。可结果特务小组刚到边区就被延安捕获。 1940年初,抗日战争正处胶着阶段,国共合作表面维持,暗地里却波涛汹涌。戴笠作为国民党军统局负责人,掌控着遍布全国的特务网络,专门针对共产党进行情报搜集和破坏活动。他看准陕甘宁边区是中共的核心地带,决定派遣一支精干的特务小组,携带小型电台,化装潜入延安,长期潜伏,窃取情报,伺机破坏。这支小组由吴正伦带队,三人伪装成商贩,携带隐蔽电台,计划通过胡宗南控制的封锁线进入边区。戴笠对这次行动信心满满,亲自起草密电,交给机要员加密后发送给胡宗南,要求提供掩护和接应。这封电报被列为最高机密,军统内部只有少数高层知晓。然而,电报发出不久,延安的保安处已收到准确情报,迅速部署行动。特务小组刚越过封锁线,便被边区战士迅速围捕,电台和器材被悉数缴获,行动无疾而终。 这场失败让戴笠震怒,他无法接受如此高等级的情报被泄露。军统电讯总台是情报中枢,负责全国电台的密码管理和通讯联络,理论上滴水不漏。戴笠怀疑内部有中共卧底,立即下令彻查。他先是对重庆的中共地下联络点展开突袭,但一无所获。随后,他将矛头转向电讯总台,命令对所有工作人员进行排查,重点清查背景可疑人员。张蔚林因操作失误烧坏收发报机真空管,被同事举报,遭稽查处关押。他在慌乱中逃往中共南方局联络点,暴露了行踪。军统特务趁机搜查他的住所,查获了记录军统电台配置和密码的笔记,以及一份七人小组名单。这份名单暴露了潜伏在军统电讯总台的中共地下党成员,包括张蔚林、赵力耕、杨洸、陈国柱、王席珍、冯传庆,以及领导他们的张露萍。 张露萍,1921年出生于四川崇庆县,原名余家英,化名黎琳,家境清贫,父亲靠教书维生。她8岁进入县城小学,成绩优异,深受喜爱。1937年在成都读书时,接触到中共川西特委委员车耀先,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走上街头宣传抗日。卢沟桥事变后,她写下慷慨诗句,表达为民族献身的决心。同年,她辗转西安,短暂协助八路军办事处工作后赴延安,进入陕北公学和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共,后在中央军委通讯学校学习无线电技术,又进入中央组织部干部训练班深造。1939年,她奉命返回重庆,利用亲戚关系做川军统战工作,随后接受更艰巨的任务——打入军统电讯总台。她化名张蔚林的妹妹,以电台报务员身份进入遗爱祠电讯总台,担任中共特别支部书记,领导六名地下党员,组成“牛角沱七人小组”。这支小组深入军统核心,截获大量机密情报,送往南方局或延安,对中共的抗日斗争和情报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持。 张露萍和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轮班值守电台,破译电文,记录军统电台呼号、波长和行动计划。他们在牛角沱简陋住所内,利用深夜整理情报,避开特务耳目,将信息送出。戴笠的密电正是被张露萍小组截获并破译,及时送往南方局,促成延安的快速反应。然而,张蔚林被捕后,军统顺藤摸瓜,查获关键证据。赵力耕、杨洸、陈国柱、王席珍相继被捕。张露萍当时在成都探望病母,接到电报后赶回重庆,步入军统埋伏,在汽车站被捕。冯传庆试图向南方局报告,也在途中被抓。这起事件被称为“军统电台案”,震动国民党高层。蒋介石召见戴笠,怒斥其无能,指出中共已渗透军统核心。戴笠亲自提审张露萍,动用各种手段,包括刑讯逼供,但张露萍始终未透露任何中共机密。军统随后设计假释她,派人跟踪,试图挖出更多线索。张露萍在重庆街头行走,路过南方局据点和八路军办事处时未做任何联络,与同志擦肩而过也毫无交流,彻底迷惑了跟踪者。军统多次跟踪无果,戴笠一筹莫展,最终呈报蒋介石,建议处死七人。蒋介石批示“同意死刑,暂缓执行”,七人被押往白公馆监狱。 在白公馆,七人被关入阴冷牢房,张露萍以编号253的身份,继续发挥核心作用。她组织同志传递信息,维持斗志。1941年,他们被转押至贵州息烽集中营。在集中营内,张露萍领导狱中斗争,组织难友对抗看守,传递情报。1945年7月14日,抗战胜利前夕,戴笠秘密下令处死七人。在息烽快活岭刑场,七人高唱《国际歌》,高呼口号,慷慨就义。张露萍牺牲时仅24岁。由于身份隐秘和国民党封锁,七人长期被误认为是军统特务。1981年,四川省委组织部历经调查,查阅敌伪档案,访问上百人,证实七人均为中共优秀党员。1983年,他们被追认为革命烈士,次年忠骨迁葬快活岭陵墓。《红岩》中“疯老头”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为张露萍墓题写碑文,铭记其英勇事迹。

0 阅读:34
淙淙谈历史故事

淙淙谈历史故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