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5日,周总理接受了最后一次手术,然而手术后他并没有明显好转。随着病情的急剧恶化,医院迅速发布了病危通知。仅仅三天后,周总理在沉重的病痛中与世长辞。
根据周总理生前的遗嘱,他的遗体应进行火葬并将骨灰撒入大海。因此,在葬礼结束后,遗体被送往八宝山革命公墓进行火化。陪同的有他的妻子邓颖超、叶剑英、邓小平等领导人,还有数以百万计的群众在长安街两侧送行。然而,周总理终其一生没有儿女,这使得本应由儿女站在火化场前的地方空无一人。
就在这一刻,一位身影踉跄地闯入了革命公墓,边哭边喊着:“周总理,我来做您的儿子送您一程!”此人扑倒在灵前,死死抓住床沿,不愿放手。工作人员急忙劝道:“乔冠华同志,火化时间到了……”但他依然坚守不动,直到工作人员把他的手强行掰开,遗体才被推进了焚化室。
那这位乔冠华是谁呢?他和周总理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乔冠华,1913年出生于江苏盐城县一个地主家庭。他自幼聪明异常,私塾所学轻松记忆,转入中学后便频频跳级,被誉为“苏北小神童”。16岁时,他成功考入了清华大学哲学系,这成为了他人生的转折点。在大学期间,乔冠华广泛阅读,接触了中西方的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的种子也在他心中悄然发芽。
毕业后,他远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深造,两年后又前往德国图宾根大学留学。在23岁时,他便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并在德国从事哲学与军事研究。当时的乔冠华原以为自己会长期定居在德国,但随着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他决定回国投身抗战。1938年,他从德国辗转抵达法国巴黎,最终到达香港,并在《时事晚报》担任总编辑,通过言辞锋利的政论文章揭露时弊,抨击黑暗社会。
乔冠华的文章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特别是他在苏芬战争期间发表的一篇评论,揭示了借机反苏的企图。毛主席称赞道:“一篇文章能顶两个坦克师用!”此后,周总理也对他的政治见解表示赞赏。乔冠华提出入党申请时,周总理亲自批准,并表示:“批准乔冠华入党,就是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因此,乔冠华成为了党内唯一一位拥有西方博士学位的成员。
此后,乔冠华在香港继续他的文化工作,直到1941年日军占领香港,乔冠华才转赴重庆。在重庆期间,周总理与乔冠华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乔冠华凭借其深厚的学识和对国际局势的了解,被任命为《新华日报》的国际新闻主编,并在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与了各项政治活动,成为周总理身边的重要助手。
1942年底,民主进步人士邹韬奋遭到国民党追杀,乔冠华及时向地下党通报,为邹韬奋的逃脱立下赫赫战功。此后,乔冠华继续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参与了外交工作,成为新中国的重要外交人物。他曾在朝鲜停战谈判中发挥关键作用,还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为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乔冠华的履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周总理不仅是乔冠华的领导,更像是一位父亲般的存在。周总理总是关怀备至,时刻关注乔冠华的健康。一次,乔冠华因腹膜炎发作,周总理亲自派人送去珍贵的盘尼西林药物,这种药物在当时极为昂贵。周总理的关心使乔冠华深受感动。
乔冠华与周总理的关系,并不仅限于工作上的合作,更多的是情感上的深厚。两人曾因为私人生活问题而笑谈风生,甚至周总理还曾开玩笑撮合乔冠华和秘书龚澎结婚。最终,乔冠华与龚澎成婚,并得到了周总理的悉心照料。周总理不仅关心他们的工作,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温馨的“新房”,这显示了他如父亲般的关怀。
随着时间推移,乔冠华的外交才能得到进一步的锤炼。虽然他在从文化界转入政治界时遇到了一些阻力,但周总理和毛主席一直支持他,任命他为外交部助理,并安排他参与重要外交任务。乔冠华也没有辜负领导的期望,他在联合国、朝鲜停战谈判等场合上出色完成了使命,最终成为外交部副部长。
1971年,乔冠华参与了中国重新获得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关键一役。当时,周总理指示他带领中国代表团参加联合国大会,并在场上展现出色的外交技巧。尤其是当乔冠华在联合国大会上自信满满地笑容灿烂时,那一刻成为了中国外交史上令人难忘的经典。
尽管新中国历经波折,但最终在1971年10月25日,中国成功恢复了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此之后,乔冠华以坚韧的外交风采,成为了新中国外交的中流砥柱。
然而,1976年,周总理因病去世,乔冠华为周总理送行的情景让所有人动容。在周总理的灵前,他宣称将永远为总理尽孝,并在此后坚守总理的灵前三日,直至骨灰撒入大海。
乔冠华的一生,充满了辉煌与坎坷。他是新中国的外交奠基人之一,更是周总理一生的得力助手。如今,乔冠华已经离世39年,但他为新中国外交事业所做的贡献将永载史册,成为革命历史的永恒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