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柴绍对公主说:"两个人一起走会引起怀疑,而你一人在长安也不安全,该怎么办?" 公元617年那多事的初夏,长安城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唐国公李渊在太原的密使悄然抵达女儿平阳公主府邸,带来的消息让柴绍夫妇瞬间绷紧了神经——李渊即将举兵反隋,命他们火速北返太原汇合。 柴绍双眉紧蹙,沉声道:“你我若同行,必定招致猜疑,然而,若将你一人留在这危城之中……””话音未落,平阳公主已斩钉截铁回应:“速去!我自有主张。” 这个被后世称为“平阳昭公主”的李家三女儿,此刻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果决。当柴绍从小道奔赴太原,她并未如寻常贵妇般隐匿避难,而是直奔鄠县李氏庄园,上演了一出惊天逆转:变卖产业赈济灾民,女扮男装自称“李公子”,短短数日便拉起数百人的队伍。 更令人惊叹的是,当李渊正式起兵的消息传来,她竟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展开“收编行动”——派家僮马三宝游说西域胡商何潘仁,将这支数万人的武装力量纳入麾下,又连续整合李仲文、向善志等多路豪强。三个月间聚兵七万,横扫户县、周至、武功等战略要地。 当李渊主力渡过黄河时,惊喜地发现关中已有一片由女儿打下的“红色根据地”。他急遣柴绍率数百骑接应,而平阳公主的军事部署更显大将风范:分兵万余精兵与李世民渭北会师,自己与丈夫各设幕府,夫妻并立为统帅,“娘子军”威名震动关中。 在围攻长安的战役中,她与李世民默契配合,为李唐王朝的奠基砸下关键一锤。战后李渊封其为平阳公主,赏赐远超其他皇女,特准开府置官——这不仅是父爱,更是对开国功臣的认可。 长安易帜后,平阳公主的军事生涯仍在延续。山西咽喉娘子关因她率军驻守而更名,于此她还上演了传奇的“米汤退敌”之举:刘黑闼大军压境时,她命军民连夜熬制米汤,倾入关前沟壑。 次日敌军哨兵见“马尿”横流,又闻关内鼓噪,误判唐军援兵已至竟不战而退。这种虚实结合的战术思维,比后世“空城计”更显实战智慧。 公元623年她的离世引发一场礼制革命。太常卿以“妇人无鼓吹”反对军葬时,李渊力排众议:“公主执金鼓定关中,于开国之功卓然,岂寻常妇人可比!”最终以羽葆鼓吹、虎贲甲卒的军礼下葬,谥号为“昭”,从而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唯一享有军礼殡葬殊荣的女性。 这场葬礼背后的政治信号耐人寻味:李唐王朝用破格礼制宣告了对功臣价值的认定超越性别藩篱。 回望这段传奇,平阳公主最令人震撼处不在于“公主掌兵”的特殊性,而在于其战略眼光的高度成熟。 在隋末群雄并起的乱局里,她敏锐抓住关中权力真空期,以赈灾聚民心、以整合代剿匪、以军纪立威信,其政治运作模式与同期瓦岗军、窦建德集团相比更具系统性。 娘子关的驻防,更彰显出对山西战略地位的清醒认知。此地乃李唐龙兴之所,亦是抵御突厥南下的屏障。 平阳公主以开国功勋身份获王朝官方背书,其历史地位更具突破性。今天当我们途经山西娘子关的古城墙,或许还能从砖石间听见那个女扮男装的“李公子”对卫兵的笑语:“此关从此改姓李了!”——这抹穿越时空的巾帼英气,恰是盛唐气象最生动的注脚。
756年,唐玄宗逃亡到马嵬驿,因为一点小事对太子李亨破口大骂:“你就是一个废物!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