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公开携政府官员访问美联储,这是极为罕见的行为。   政治人物对央行指手画脚

梅梅谈世界 2025-07-25 12:16:10

特朗普公开携政府官员访问美联储,这是极为罕见的行为。   政治人物对央行指手画脚不算新鲜事,但像特朗普这样直接跑到对方“主场”喊话的确实少见。要知道美联储自1935年确立货币政策独立性以来,总统亲自造访的情况总共只发生过四次。   特朗普一开口就把翻修成本说成31亿美元,逼得鲍威尔当场摇头澄清“那是包含了五年前竣工的第三栋楼费用”。不过特朗普显然志不在此,他紧接着就把话题转向真正目标:“我只希望看到一件事发生,很简单:利率必须得降下来。”   这话听着直白,背后却藏着美国政府日益沉重的财政包袱——当前联邦债务利息支出已飙升至政府第二大开支项目,2025财年预计超过9520亿美元,明年更可能突破万亿大关。   特朗普的逻辑看似直截了当:只要把目前4.25%-4.5%的利率砍掉三个百分点,政府每年就能“省下”一万亿美元利息支出。   德意志银行的经济模型显示,就算特朗普真能逼美联储大幅降息,市场对政治干预的恐慌反而会推高长期国债收益率。   道明证券算得更具体:长期利率可能因此上涨20-50个基点,意味着财政部每年光支付20-30年期国债利息就得额外掏出580亿美元——这和特朗普承诺的“省钱”效果完全背道而驰。   更耐人寻味的是特朗普态度的微妙转变。过去几个月他骂鲍威尔是“政府中最愚蠢的人”,威胁要解雇他的调门一次比一次高。   但这次站在美联储大厅里,他却突然改口说解雇是“大动作,没必要”,还表示相信鲍威尔“会做正确的事”。   前美联储高级经济学家胡捷点破了其中玄机:特朗普团队终于意识到解雇美联储主席在法律上困难重重,强行操作又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地震,这才不得不转向更隐蔽的施压方式。   于是我们看到财政部长贝森特公开呼吁审查“整个美联储机构”,共和党议员卢纳甚至向司法部指控鲍威尔在翻修项目听证会上“作伪证”——这些动作明显是在开辟第二战场。   鲍威尔的应对堪称教科书级的淡定。面对特朗普当面催降息,他只是强调需要观察关税政策的影响;被问及工程预算时,他平静解释通胀导致的建材涨价和意外发现的石棉处理费用。   这种沉稳不是装出来的,而是基于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清醒认知:美联储能调控的是短期利率曲线,而决定政府长期借贷成本的国债收益率,本质上反映的是市场对未来通胀和经济走势的集体预判。   政治干预非但不能压低这个数字,反而可能因损害央行独立性而推高风险溢价——这正是交银国际报告中强调的“特朗普风险”核心所在。   尽管总统和央行行长闹得满城风雨,美股照样创新高,债市波动率反而走低。期货市场更是用真金白银投票:押注下周会议降息的概率不到2.5%,预计9月行动的也就60%左右。   这种淡定背后是现代金融体系对美联储独立性的集体信任,这种信任是几十年专业运作积累的制度资本。   胡捷说得很实在:特朗普政府近期放风要提前公布下任主席人选的做法显得“荒唐幼稚”,就算真提名了新主席,在鲍威尔明年任期结束前也影响不了货币政策,反而让当事人陷入尴尬。   说到底,这次访问暴露的是美国政治与货币政策之间永恒的张力。特朗普看着滚雪球般的利息账单着急可以理解,但把央行当成政府会计室就找错了门。   现代中央银行体系之所以设计成“独立而不孤立”,就是要避免货币政策被短期政治需求绑架。 素材来源:财联社 财联社官方账号 2025-07-24 14:39

0 阅读:9
梅梅谈世界

梅梅谈世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