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不久后改嫁,12年后,人们看到周如枚的下场,纷纷感慨:凉薄之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1969年,对梁从诫来说,天塌了。作为梁启超的孙子、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独子,他头顶的光环有多耀眼,摔下来的时候就有多疼。一纸下放通知,把他从北京的大学历史系教师,变成了江西农村一个前途未卜的“劳动者”。 那年他37岁,正是人生半坡。而他的妻子周如枚,也正当盛年。周如枚是谁?她可不是普通人家的姑娘。她的父亲是鼎鼎大名的物理学家、时任北大副校长的周培源。一个建筑学泰斗的儿子,一个物理学巨擘的女儿,这门婚事,在当年是真正的珠联璧合,天作之合。 可时代的浪潮打过来,再牢固的船也可能散架。梁从诫要走,周如枚没有哭哭啼啼地表示要等他回来,反而做了一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离婚。 她不光要离,还离得特别“绝”。她冷静地提出,儿子梁鉴归她,并且要改姓,跟她姓周。这事儿一出,亲戚朋友都炸了锅。连梁思成都忍不住叹气,说周家这姑娘,这次做得太狠了。 梁从诫没说什么,他只是默默签了字。他能说什么呢?他自己都不知道未来在哪儿,是死是活,是三年五年还是遥遥无期。拉着妻儿一起跳进泥潭里,那是一个男人该做的事吗?他无力反驳,也给不出任何承诺。他或许懂了她的选择,或许只是在那一刻,心如死灰。 就这样,曾经的书香门第,一拍两散。梁从诫去了江西,在田间地头消耗着自己的学者生命。而周如枚,顶着满世界的流言蜚语,带着改名为“周志兵”的儿子,转身嫁给了一位姓谢的麻醉科医生。 消息传到江西,梁从诫是什么心情,我们不得而知。他给北京写过信,给儿子,也给那个曾经的爱人,但石沉大海,一封回信都没有。他能做的,只有把所有的思念和痛苦,和着汗水一起咽下去,在异乡的土地上苦熬。 而在北京的周如枚,日子就好过了吗? 表面上看,她似乎很快就“上了岸”。新任丈夫是社会地位很高的医生,能给她们母子提供一个安稳的庇护所。她也为谢医生生了一个女儿,组建了新的家庭。在外人看来,她成功地与过去“划清了界限”,保全了自己。 但其中的煎熬,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许多年后,谜底才揭开。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背景,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意味着什么,是毁灭性的。她害怕儿子因为父亲的“问题”,一辈子都抬不起头,被剥夺上学、工作的权利。她赌上自己的名声,用一种近乎惨烈的方式,为儿子的未来斩断了所有可能的“牵连”。 她嫁给谢医生,或许有寻求庇护的成分,但更深层的,可能是为了给儿子一个“清白”的家庭环境。她选择自己背负“薄情寡义”的骂名,也要为儿子换一个看似光明的未来。 这九年,梁从诫在江西的田埂上遥望北京,周如枚在北京的深宅里,内心何尝不是一片苦海?她看似靠了岸,实际上却把自己放逐到了另一片孤岛上。 1978年,风向变了。梁从诫平反,回到了阔别九年的北京。 物是人非。家早已不是家,儿子见到他,眼神里满是陌生和疏离。他后来才知道,前妻已经再婚,并且身患重病。 又过了几年,到了1982年,周如枚的生命走到了尽头。癌症晚期的她,已经瘦得脱了相。在病床前,她终于托人找到了梁从诫,说出了那个埋藏了十多年的秘密。 病房里的重逢,没有想象中的戏剧性。没有指责,没有哭诉。周如枚只是断断续续地,平静地解释了当年的决定。她说,她以为他这辈子都回不来了,她不能让儿子也跟着毁了。她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听完这一切,梁从诫能说什么呢?他只是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了一句:“都过去了。” 是啊,都过去了。九年的隔绝,两个家庭的变迁,一代人的伤痛,岂是一句“为了孩子”就能完全解释清楚,又岂是一句“都过去了”就能彻底抚平的?真相来得太晚了,晚到只能用来解释遗憾,却无法改变悲剧。 儿子梁鉴,也就是当年的“周志兵”,在母亲的病床前失声痛哭。那一刻,他才真正理解了父母之间那种被时代洪流撕碎的、沉默的爱与牺牲。 周如枚去世后不久,梁鉴就把自己的名字改了回来。后来,他的女儿,也就是梁从诫的孙女,取名“梁周洋”,把爷爷和外公两家的姓氏都放在了一起,仿佛在用这种方式,弥合那段历史留下的裂痕。
1969年,37岁梁从诫被下放江西劳动,妻子周如枚立刻提离婚,还给儿子改名换姓,
司马槑谈过去
2025-07-24 18:19:40
0
阅读: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