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中吕布'呢,怎么没有他的名字?"有人回答:"他回老家扛锄头去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全军首次授衔,元帅将军济济一堂,可毛主席审阅名单时,目光却在一个地方停了下来,随口问了一句:“那个‘军中吕布’,就是抡着大刀砍了27个鬼子的,怎么名单上没有他?”旁边有人小声解释:“主席,他回乡下扛锄头去了。” 一个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神,为何偏偏在功成名就时,选择收起一身锋芒,重归田垄? 他叫吕俊生,1907年生在河北邢台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身为长子,他早早就扛起了生活的重担。 在13岁时,他跑到武安县当鞋匠学徒,天不亮就干活,一直忙到深夜,一双小手磨得全是血泡,肚子却总也填不饱。 不过,贫穷没能压垮这个少年,反而把他锤炼得愈发结实,吕俊生天生骨架大,身高近一米九,力气更是惊人,十几岁就能轻松抱起上百斤的磨盘。 但吕俊生不光有蛮力,还爱琢磨,一有空就跟着老师傅练武,一套大刀耍得虎虎生风,乡亲们都管他叫“大个儿”,谁家有重活都乐意找他,事后管顿饱饭,他也从不推辞。 直到1937年,日本人的炮火烧到了家门口,看着乡亲被欺凌,家园被焚毁,吕俊生心里的火再也压不住了,他告别老母亲,跟着路过的八路军129师,头也不回地扎进了抗日的队伍。 在普遍矮小的队伍里,吕俊生那高大的身形格外扎眼,可他自己毫不在意,训练场上,扔手榴弹、拼刺刀,他样样都是尖子,那股不要命的劲头,让战友们又敬又怕,给他起了个外号叫“老蒙”。 真正让吕俊生一战成名的,是1938年的山东夏津战役,那是一场刺刀对刺刀的野蛮肉搏,子弹打光后,战斗退回了最原始的形态。 然而,吕俊生第一次面对这种大规模白刃战,却像一头被彻底激怒的狮子,他身高臂长,日本人还没凑近,胸口就多了一个窟窿,他根本不屑于防守,眼里只有一件事:杀光这帮侵略者。 这一场混战下来,吕俊生一个人捅死了27个日本兵,还缴了15支枪,战绩全军第一,战后,部队授予他一等功,战士们则送了他一个更响亮的名号——“小吕布”,觉得他的勇猛,不比三国那位差。 而日本人那边也炸了锅,听说有个八路军用刺刀干掉了他们27个人,恼羞成怒之下,开出一万元的天价悬赏,点名要吕俊生的人头。 此后,吕俊生就是战场上的一面旗帜,1938年底,他当上连长,在晋南亲手结果了60多个敌人,成了部队里的“常胜勇士”。 而在1940年百团大战,部队在高邑县攻打日军碉堡,被机枪压得抬不起头,吕俊生顶着子弹爬上去,硬是把敌人的机枪给拽了下来,直接扭转了战局。 并且在艳家庄,吕俊生设计伏击,几乎零伤亡就歼灭了108名敌人,他带的连队也成了“英雄连”。 然而,再硬的汉子也终究是肉长的,长年的征战和一次次重伤,到底还是拖垮了这具钢铁身躯。 在1942年,吕俊生腰腿受了重伤,再也无法适应高强度的战斗,只好转到后方,解放战争后期,旧伤反复发作,身体一天不如一天。 直到1950年,全国战斗英雄大会召开,吕俊生终于见到了毛主席,主席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你,厉害得很。”这或许是他军旅生涯最荣耀的时刻,他却觉得,军人打仗,天经地义,没什么好吹的。 谁知和平真的来了,吕俊生却做了个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决定:退伍回家,部队领导轮番劝他,留在部队前途无量,他的回答却简单得像地里的石头:“国家有难,咱就得出来打仗,现在没事了,我得回家种地。” 而逻辑如此清晰,不容置辩,于是,“军中吕布”脱下军装,重新扛起了锄头,回到邢台老家,他也没闲着,当上了大队党支部委员和民兵连长,他不再领着战士冲锋,而是带着乡亲们开荒修渠,把一片片旱地变成了良田。 在村里人眼里,吕俊生不再是那个杀气腾腾的战神,而是能扛事、靠得住的“顶梁柱”,闲下来,孩子们总爱围着他听故事,他讲的不是自己杀了多少敌人,而是战争有多残酷,今天的日子有多不容易。 但英雄终有迟暮,常年的积劳和旧伤,一点点蚕食着他的健康,1970年,在看一场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时,吕俊生心脏病突发,平静地走了,终年64岁。 在他去世时,全村的乡亲都自发赶来为吕俊生送行,哭声一片,他的骨灰安葬在华北烈士陵园,而在他生活过的村庄,人们为他立起了一座纪念碑。 吕俊生用自己的一生给出了答案:战场上的“吕布”和乡间的农人,从来不是两个对立的身份,而是一个中国人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对“责任”二字最朴素的诠释。 当国家需要利剑时,他便化身为剑;当国家需要犁铧时,他便俯首为犁,这或许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信源】英雄连长吕俊生的故事——中图网
1955年,授衔大会上,毛主席指着名单问:"那个凭一把大刀,砍杀27个鬼子的'军
虎皮芳草潭
2025-07-23 20:55:36
0
阅读: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