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改,全国都得改!”江西一男子去更换身份证时,派出所要求他改名字,男子坚决拒绝并将此事告上了法庭。派出所无奈表示,如果他不改名字,全国的姓名系统都得改动。 1992年,江西鹰潭,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父亲赵志荣为他取了一个特别的名字——“赵C”。这个名字承载着父亲对“文明(Civilis)”的向往,却在十几年后,掀起了一场席卷全国的姓名权风波。 2006年,18岁的赵C站在派出所柜台前,眼睁睁看着户籍系统弹出红字警告:“姓名包含非法字符!” 那一刻,他攥紧拳头,耳边是打印机卡纸的刺耳摩擦声。他不知道,这个名字将把他推向一场与国家系统的抗争。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鹰潭市派出所的磨砂玻璃柜台后,吊扇吱吱呀呀地转,投下斑驳的光影。18岁的赵C站在柜台前,准备办理二代身份证。 民警敲击键盘的节奏突然停了,屏幕上跳出一个红色警告框:“姓名包含非法字符”。赵C愣住了,柜台上方的“服务规范”金属牌映出他错愕的脸。 他低声问:“我的名字怎么就非法了?”民警叹了口气,推开椅子:“系统不认字母,你得改名。” 赵C的父亲赵志荣是个书生模样的律师,戴着金丝眼镜,袖口常年带着钢笔墨渍。1992年,他翻着《罗马法教科书》,突发奇想给儿子取名“赵C”,灵感来自拉丁文“Civilis”,寓意“文明”。 那时候,户籍还是手写,民警在户口簿上写下“赵C”时,笔尖微微一顿,但没说什么。谁能想到,十几年后,这两个字符会成为一颗炸弹? 2004年,公安部出台《姓名登记条例(初稿)》,规定姓名必须使用《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汉字,字母被列为“非法字符”。 赵C的户口簿成了“历史遗留问题”。银行卡办不了,医保系统显示“赵*”,连高考报名都差点卡壳。同学戏称他“C哥”,但赵C每次听到,心里却像被针扎了一下。他不想改名,那是他父亲的期望,也是他18年身份的根。 2006年,赵C和父亲决定不再妥协。他们走进鹰潭月湖区法院,递交了一份行政诉讼状,状告派出所侵犯姓名权。 庭审那天,赵志荣站在法庭中央,右手紧握一本红色封面的《民法通则》,食指关节一下下敲击封面,声音清脆。 他掷地有声地说:“1986年登记时,户籍制度没有禁止字母,2004年的新规不能溯及既往!”赵C坐在旁听席,盯着父亲的背影,第一次觉得那个瘦削的身影如此高大。 庭审现场,派出所拿出一份系统说明书,试图证明技术限制的无奈。技术人员在证词中提到,早期户籍系统基于GB2312编码,只能识别6763个汉字,字母“C”被视为“异物”。 银行、医保等系统也因无法识别,导致赵C的身份信息频频“掉线”。但法官却抛出一个尖锐问题:“技术是为人民服务的,还是人民要为技术让路?” 赵C在庭外接受采访时,镜头捕捉到他突然哽咽:“同学都叫我C哥,改名就像杀死过去的自己。” 这句话迅速传遍网络。天涯社区一篇题为《我的名字叫赵C,国家不承认!》的帖子火了,高赞评论写道:“系统说改就改?银行ATM还能取‘¥’呢!”舆论开始发酵,网友们讨论的不仅是赵C的遭遇,还有个体与规则的碰撞。 2008年,法院一审判决赵C胜诉。法官援引“法不溯及既往”原则,认定1986年登记的“赵C”合法有效,行政机关无权强制改名。 判决书下达那天,赵C和父亲走出法院,阳光刺眼,赵志荣却红了眼眶。他拍着儿子的肩,低声说:“C,你守住了自己的名字。” 赵C的身份证最终办下来了,但每次使用,依然会遇到系统报错的尴尬。他学会了随身携带判决书,就像一个战士带着护身符。 更让赵C揪心的是父亲的身体。赵志荣为了这场官司,熬夜翻阅法律条文,积劳成疾。2009年,他被查出胃癌晚期。临终前,他拉着赵C的手,笑着说:“名字是你自己的,守住它,就像守住你的根。” 赵C点点头,眼泪却止不住。他想起小时候,父亲总在书房里给他讲罗马法的故事,那些关于公平与自由的理想,如今都凝结在“赵C”这两个字里。 赵C案的涟漪效应远远超出了鹰潭。2010年,深圳诞生了首位合法登记的混血儿姓名“李·史密斯”,被媒体称为“赵C案的延续”。《中国姓氏大辞典》修订版甚至新增了“外文字母姓名社会接纳度”章节。 社会学专家在《新周刊》上评论:“字母名是全球化冲击宗法制的碎片,赵C案是传统与现代的交锋。” 多年后,赵C成了一名程序员,专门研究身份认证系统。他常对同事说:“一个名字,看似简单,却能卡住整个系统。”他参与了GB18030编码扩容项目,试图让户籍系统接纳更多样的字符。
“年度最美儿媳!”山东泰安,一女子看望住院的公公,也顺便把饭送到医院,可当她来到
【4评论】【1点赞】
鹅鹅鹅
这种人有病态的自大,觉得全世界都要围绕着他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