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趁妻子不在,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所有人都

观今言史啊 2025-07-23 17:21:52

1970年,徐州一主任医生趁妻子不在,偷偷服用了4克毒性极强的曼陀罗花,所有人都以为他疯了,殊不知正是他的这一壮举,造福了无数病患! 1970年7月1日清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王延涛在家属不知情的情况下,将4克剧毒曼陀罗花粉混水吞服。   这一举动在当时被邻里同事视为“疯癫”,却意外改写了中国现代麻醉史——他用肉身验证了失传千年的华佗“麻沸散”药效,催生出惠及4.6万例手术的中药麻醉技术,更在新冠疫情中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了关键范本。   这场冒险的根源是1970年特殊时期医疗资源危机。全国乙醚停产导致手术全面瘫痪,徐州医院积压数十名危重患者:巨大肿瘤溃烂的农民工整夜哀嚎,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口唇青紫,难产孕妇命悬一线。   麻醉医生王延涛目睹这一切,在《后汉书·华佗传》中找到突破口——曼陀罗花(洋金花)作为麻沸散主料,古籍记载可“醉无所觉”实施开腹手术。 但动物实验数据令人绝望:兔子服用0.5克毫无反应,2克直接毙命;狗的试验同样显示安全窗口极窄。当团队建议放弃时,王延涛提出颠覆性观点:古人用药基于人体经验,动物代谢差异导致数据失真,真相只能通过人体验证。   他瞒着妻子开启“阶梯式自试”:首次1克仅口干脸热,针刺仍痛;2克昏睡3小时,痛觉未消;直到7月1日那4克剂量,才让他彻底昏迷9小时。   医护人员监测到惊人数据——血压稳定120/80mmHg,呼吸16次/分,心率72次/分,苏醒后肝肾无损。   这证明曼陀罗花的东莨菪碱成分可精准阻断神经痛觉传导,且4克是人体麻醉的安全阈值。七天后,首例甲状腺手术成功实施:患者服药五分钟入睡,术中无痛感,醒来反问“开刀了吗?”   随后半月23台胃切除、胆囊摘除手术100%成功,曼陀罗花从“毒草”变身救命良药。   深度分析这场“疯狂”背后的科学智慧,需破除三大误区。   其一,这不是盲目冒险,而是严谨的剂量探索。王延涛从1克逐步增量,配备阿托品解毒剂并记录反应,本质是自我对照实验。   其二,古方现代化靠技术创新。传统汤剂被改良为“复方洋金花注射液”,加入氯丙嗪抑制心率过速,川芎改善微循环,实现每公斤体重0.06毫升的精确控制。   其三,纠偏了古籍错误。当王延涛试图验证另一种麻醉植物闹羊花时,妻子辛治娟抢先试服中毒,抢救七天七夜才脱险。   此举证实闹羊花无麻醉作用且毒性致命,避免全国推广走弯路。   中药麻醉的爆发式推广,完美契合国家医疗战略。周恩来总理1970年接见王延涛后,该技术被纳入中西医结合国策。   其核心优势在于“三低”:成本仅为西药麻醉十分之一,无需复杂设备,基层医生培训三天即可操作。在青藏高原兵站,军医带着干花粉末完成战场截肢;   在边疆县医院,产妇剖宫产时笑着回答“像做梦”。更深远的影响是奠定中医药循证研究范式——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三方三药”的快速应用正是借鉴了1970年“临床验证+剂型创新”路径。   例如化湿败毒颗粒通过严格剂量反应测试取代盲目用药。   “以身证道”精神延续至他生命终点:2019年84岁的他签署遗体捐献书,2023年去世后成为学生解剖课的“无言良师”,用两次身体奉献完成医者终极使命。   如今曼陀罗花标本仍陈列在徐州医科大学麻醉实验室,提醒后人:在资源匮乏年代,中国医生用勇气嫁接古今智慧,而这朵毒花的现代蜕变史,恰是“中医药守正创新”的最佳注脚。 参考资料:王志萍教授:心系麻醉行业发展 做中国麻醉追梦人 | 致敬第七个中国医师节·健康中国 你我同行 2024-08-21 18:12·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阅读:0
观今言史啊

观今言史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