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现场时,却发现干部们已全部牺牲,剩下

寻墨阁本人 2025-07-23 17:14:46

1951年,一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可当他到达现场时,却发现干部们已全部牺牲,剩下的战士更是乱成一团,就在这危急时刻,他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还立下大功......

提起朝鲜战场上的英雄,多数人想到的是那些名号响亮的战斗英雄。可在那场战争里,还有另一群人,他们的名字少有人知,事迹也几乎被遗忘,却同样在最紧要的关头,用凡人之躯扛起了整条战线。   王德明就是其中一个,谁能想到,一个战场上的担架员,不仅能在身负重伤后接管指挥,带着十几号残兵打退美军,甚至在弹尽粮绝时,一个人就干掉了三十多个敌人。   1925年,王德明是山东人,23岁参军,跟着华东野战军一路从淮海打到上海,大小战役都参加过。   仗打得多,功劳自然不少,二等功、三等功都拿过,可身上的伤也落了一堆,到抗美援援朝时,他身体条件其实已经不适合上一线。   上级考虑到他的旧伤,本想把他留在后方,可王德明不干,反复请战,只要能去前线,干什么都愿意。   上级也不好再拦,就批准他以担架员的身份入了朝,担架员,听着好像不直接拼命,但任务是在枪林弹雨里运弹药、抢伤员。   要知道,切断后勤补给,向来是美军的拿手好戏,所以这条生命线上的危险,一点也不比正面战场少。   王德明所在的部队在汉滩江南岸负责阻击,敌军为了掐断我军的补给,直接炸毁了江上的两座桥。

这一下,前面的物资送不进去,后方的伤员也撤不下来,雪上加霜的是,敌机还开始对阵地进行地毯式轰炸。   就在这节骨眼上,王德明二话不说,一头扎进了冰冷的江水里,他要用身体趟出一条路来。

在接下来的四天里,他就这么来来回回,在刺骨的江水中往返了整整十八趟。

靠着血肉之躯,他硬是救回了十八名伤员,还给前线送去了三十六箱手榴弹。   可当他最后一次把弹药扛上阵地时,眼前的一幕让他愣住了,阵地上乱成一锅粥,只剩下十五个战士还在各自为战,像没头苍蝇一样胡乱开着枪。

王德明心里一沉,拉住一个战士问情况,才知道排长以上的干部已经全部牺牲,部队彻底没了指挥。   生死关头,也容不得他多想,王德明深吸一口气,在战场上,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兵,就是定心丸。

他立刻接过指挥权,把这十五个战士分成了两组:十个人正面还击,另外五个人从两翼架起机枪,形成交叉火力,压制敌人的进攻势头。

这么一调整,原本混乱的阵地总算稳住,敌军看我方火力变弱,以为捡到了便宜,嗷嗷叫着就往上冲,结果被这套组合拳打得抱头鼠窜。   趁着敌人撤退的空隙,王德明又迅速调整了战术,他把十五个人重新编成三组,正面五人阻击,左右两翼各五人,构成一个半包围的口袋阵。   他还给每个战士发了三枚手榴弹,下了死命令:敌人不走到二十米内,不准开火,不准扔手榴弹。   果然,美军很快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这次他们冲得很顺,大概以为阵地上已经没人了,就在他们逼近山顶不到二十米时,王德明一声令下,手榴弹和机枪子弹从三个方向同时倾泻而出。   冲在最前面的美军瞬间被炸得血肉横飞,后面的见这架势,扭头就跑,然而,敌人的第三波攻击来得更快,根本不给我军喘息的机会。   此时,阵地上的弹药已经快打光,王德明拔出刺刀,王德明第一个跳出战壕,端着刺刀就冲进了敌群。   美军大概从没见过这种打法,眼看就要胜利了,对方居然拿着冷兵器就冲下来拼命,一时间竟被这股气势吓得愣住了。   等他们反应过来,双方已经搅在了一起,毕竟敌我人数悬殊,我方渐渐落入下风。   眼看这十几个人就要被吞没,突然,战场上空响起了我们熟悉的冲锋号声!是大部队的增援到了。   这一仗,王明德立下大功,在最后的肉搏战中,他一个人就拼杀了三十九个敌人,战后,他被授予特等功,并荣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0 阅读:68

猜你喜欢

寻墨阁本人

寻墨阁本人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