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志愿军战士程立人,失踪三十年后摇身一变成了阿根廷的富亨,坐拥60万亩农场,身价高达上千万,还娶了总统的妹妹! 程立人出生在贵州思南的一个富商家庭,这样的背景让他从小便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幼便对外语产生浓厚兴趣,他不仅学会了英语、法语,还精通西班牙语,为日后的命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社会的动荡让他在毕业那年并未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只好进入了国民党军队,成为一名翻译官,1949年12月9日,程立人随部队起义并加入了解放军。 1951年,他随解放军出征朝鲜,参与了第五次战役,在这场激烈的战斗中,程立人所在的180师经历了被孤立和多次错过撤退机会的困境。 最终,在朝鲜北汉江附近的战斗中,程立人因体力透支被美军俘虏,在被关押后,程立人并未屈服,虽然美军对战俘采取了种种非人道的折磨手段,他依然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美军将程立人安排为战俘营的管理人员,因他的语言能力,成为了美国人的“翻译工具”,但他始终没有改变立场,尽管如此,战俘营中的其他志愿军战士对他产生了不信任,认为他是背叛者,甚至有人对他进行暴力对待。 最终,在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后,程立人面临着是否回国的抉择,出于对家人的考虑,也为了避免其他战俘的报复,他决定选择前往印度,避开可能发生的政治清算。 印度的生活并不如他预期般轻松,种姓制度的根深蒂固使得程立人被视为“外来者”,社会排斥让他感到孤立,尽管如此,程立人凭借自己过人的坚韧,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在印度住了近一年,才最终决定移居南美——阿根廷。 1955年,程立人终于踏上了阿根廷这片陌生的土地,虽然当时的阿根廷不像今天那样富裕,但50年代的阿根廷依然给了程立人机会。 程立人凭借精通多国语言的优势,在一家华人珠宝店担任销售员,他工作出色,很快得到了老板的赏识,并逐步晋升。 与此同时,他利用从印度带来的经验,注意到阿根廷市场上“红纹石”这一宝石被低估,而在印度市场却极受欢迎,程立人决定将这一宝石低价收购,然后转手高价销售到印度市场,迅速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可观收入。 在赚取了第一桶金后,程立人并没有停止脚步,他开始思考如何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商业版图,通过观察阿根廷的畜牧业需求,他与印度建立了新的贸易通道,成功将印度的廉价豆粕运送到阿根廷,满足了当地市场需求,并在此过程中赚取了巨额利润。 程立人通过不断的商业创新,迅速在阿根廷站稳了脚跟,并开始在当地购买大量土地,发展农业和畜牧业,逐步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程立人在阿根廷的成功不仅仅是商业上的,更是在个人生活上取得了突破。 1978年,程立人结识了当时反对党领袖劳尔·阿方辛的妹妹,两人迅速发展起感情,并于同年结婚,这一婚姻不仅让程立人收获了家庭的幸福,也使他在阿根廷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阿方辛家族是阿根廷的政治世家,程立人的身份因此变得更加显赫。 尽管程立人远离家乡,成功在阿根廷打拼,但他从未忘记过自己的故土,贵州思南,改革开放后,程立人带着资金和项目回到了家乡,发现家乡的基础设施仍显得薄弱。 于是,他决定用自己积累的财富为家乡出一份力,他捐赠了大量资金,用于修建当地的道路和校舍,也为乡亲们提供了奖学金,鼓励更多孩子走出大山,去追寻更远大的梦想。 这一举动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感动不已,程立人虽然长期在外,但始终没有忘记根的牵挂。 他的捐赠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他为家乡带来了发展的希望,他深知,只有教育和基础设施建设才能真正改变一个地区的未来。 因此,他积极推动家乡的教育发展,亲自帮助建立学校和资助学子,这不仅为当地带来了资金支持,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当地的教育水平,改变了未来一代的命运。 除了捐赠,程立人还多次为阿根廷的华侨群体发声,推动他们在阿根廷的福利和权益,他并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家乡,还把目光投向了阿根廷的华人社区。 程立人通过与政府的沟通,争取华侨群体的利益,为他们争取更多的社会保障和支持,帮助华人群体更好地融入阿根廷社会。 他的努力使得许多华侨在阿根廷过上了更为安稳的生活,也让更多的华人在阿根廷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归属感。 程立人他经历了战场上的生死存亡,还在流亡的岁月中展现了惊人的商业才能,从战俘营的“走狗”标签,到阿根廷的成功商人,程立人的经历不仅是个人努力的见证,更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命运的无常。
1964年,伟人得知奇袭白虎团的英雄排长从朝鲜战场归来已11年,却依然只是副连长
【47评论】【15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