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已经成功预测中美冲突,一旦爆发,美国称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多次在公开演讲中提到,中美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交织与竞争加剧,可能引发多领域摩擦,且这种博弈将是长期的。 如今,美国的军费预算,已经连续五年突破8000亿美元,2024年更是达到8860亿美元,其中65%的资源投向亚太。 在日本冲绳、菲律宾克拉克等基地,美军新增了F-35战机中队、“宙斯盾”舰群,试图构建对中国的“第一岛链”军事围堵。但这种集中投放在强化区域威慑的同时,也导致其欧洲、中东基地防御力量削弱,跨太平洋补给线在冲突中易被切断。 更关键的是,美国本土自1812年战争后,从未遭遇大规模军事打击,这种长期的“本土安全神话”使其对本土可能面临的威胁极度敏感。划定“禁止攻击本土”的红线,本质是想在确保核心安全的前提下,放手在亚太及其他区域与中国较量。 中国的应对并未陷入军事对抗的单一维度。中欧班列2023年开行量达2.2万列,较2016年增长3倍,已覆盖欧洲25国,形成不依赖马六甲海峡、巴拿马运河的陆路物流网络,在冲突中可保障能源、工业部件的稳定运输。 新疆光伏电站集群总装机量突破1.2亿千瓦,年发电量占全国15%,减少了对中东石油、澳大利亚煤炭的进口依赖,筑牢能源安全防线。 在外资与稀土领域,中国修订《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对芯片、新能源等关键领域的外资准入实施更严管控;同时将稀土年开采配额控制在14万吨以内,而全球90%的稀土加工产能集中在中国,这让美国在导弹制导、芯片制造等领域的供应链不得不依赖中国。 这些布局看似分散,实则都是在冲突可能波及的领域提前构建战略韧性。中美博弈的核心,早已不是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对未来世界规则制定权的争夺。 美国试图维持二战后形成的以自身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在贸易领域坚持“对等开放”高于多边规则,在科技领域搞“小院高墙”限制技术输出; 中国则推动规则向多极化方向调整,通过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发起“数字丝绸之路”等,在数字贸易、气候治理等新兴领域提出符合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标准。 规则的制定从来由实力决定,美国的“本土红线”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其对自身相对实力下降的焦虑——当中国在GDP总量、工业产值、新能源汽车产量等指标上持续逼近甚至超越时,单纯靠军事威慑已难守住优势。 核大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几无现实可能。中美都清楚,现代战争的破坏力远超传统范畴,贸易限制、技术封锁、规则博弈才是更可能的角力形式。 双方在气候治理、全球公共卫生等领域仍有共同利益,2023年中美在COP28上就碳边境调节机制达成的阶段性共识,证明合作空间依然存在。 未来的中美关系,大概率是“竞争为主、合作点缀”的长期状态。美国想靠划红线维持优势,中国则通过夯实经济、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实力争取话语权。
新加坡已经成功预测中美冲突,一旦爆发,美国称中国不能攻打美本土。 新加坡总理李显
暖阳融雪情愈深
2025-07-23 13:28:16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