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贺子珍知道毛主席再婚后失魂落魄,她找周总理评理,周总理说了这样一番话让她痛心流泪。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贺子珍没有提前通知任何人,直接走到周总理的身边,她手里攥着那份电报是从莫斯科外事处收到的官方消息,上面简明写着毛主席与江青登记成婚。 她不愿相信,甚至一度觉得自己看错了,可字迹清清楚楚且盖章属实,不能再伪,她没有寒暄,没有客套,没有任何多余的话,盯着周总理直截了当地问他:这是真的吗? 周总理起初没有立刻回应,他拿起那份电报看了一眼,然后点头,他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但没想到是在这样的场合。 贺子珍情绪稳定,但态度冷硬,不再像过去那样温顺,周总理示意身边的人先出去,然后才慢慢开口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毛主席这些年并不好过,自从延安整风之后,他几乎夜以继日地工作,会议不断,电报不断,战局随时都有变数。 延安一度陷入粮食困难,他也曾在窑洞中三天只靠野菜度日,最难的时候,他一个月瘦了十几斤,讲话时声音都发虚。 贺子珍离开之后,毛主席情绪低落了一段时间,他没有去追,也没有写信,只是把那块手帕收了起来,一语不发地继续工作。 他身边的同志换了一批又一批,但他始终没有谈起她,甚至连女儿李敏的名字都很少提及,后来,他身体状况时好时坏,外部压力却越来越大。 党内一些同志提出需要一个能照顾他生活、协调家庭事务的人,毛主席一开始拒绝,但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表现出一点松动。 不是因为感情,而是实在太累了,他需要有人照顾日常起居,有人能在深夜替他熬一壶姜汤,在他伏案写作的时候帮他换笔、擦汗,他不愿承认孤独,却在现实中被迫接受现实。 江青进入他的生活时,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她原本就在延安文艺圈活动,身边的工作人员渐渐发现她出入主席住所的频率增加。 事情并没有突然发生,而是随着数月的接触和协助逐步推进,直到他们一同出现在几次会议上,大家才隐约察觉其中的变化。 贺子珍得知毛主席再婚是因为顺手翻到一份刚从延安转来的稿件,她本不在意,可当“毛泽东主席与江青同志结为夫妻”几个字跳入眼帘时,她的手顿住了。 她不敢相信,以为是某种误传,可这稿件出自新华通讯社,还附了翻译件,她放下文件,取出纸笔写了一封信寄往延安,只问事情是否属实。 两周后收到回信,信上只写了“情况属实”,并称毛主席对她仍怀敬意,今后愿以同志相称,她反复看那句话,“以同志相称”。 这个称呼她曾无数次听人用来称呼彼此,但当它用在自己身上,而且来自毛主席,她感到一种说不出的空荡,那是她曾与他并肩生死、共度枪火的人,现在却要以如此冷静的身份重新归类。 她想起自己当初离开的决定,知道这一切早在那时就已注定,那天,她没有留下告别的话,只在毛主席桌上留下一块手帕,上面缝着四个字:就此诀别。 那是她深思熟虑后的决定,她觉得自己无法再承受那种长期的忽视与隔阂,也无法接受从爱人变成背景的状态。 那段时间,她精神状态极差,生活变得格外艰难,她多次向组织申请回国,却始终得不到批准,在异国他乡,她既无法参与革命核心,也无法回到私人生活。 她被隔离在两个世界之外,成了边缘人,她不后悔离开,但她没想到那段感情会就此尘封,她曾以为他们之间还有未尽的话,还有可能的相见,但再婚的消息彻底击碎了她的幻想。 很多年过去,她回国后生活得极为低调,她早已不再是那个冲锋陷阵的女战士,也不是在主席身边的贤内助。 她只是贺子珍,一个不愿被标签定义的人,她默默接受了所有结果,但拒绝遗忘,她选择不再为任何人回头,也不再期待任何解释,她对自己说:这一生已经足够复杂,余下的日子,只愿自己做主。 (主要信源:人民网——毛泽东再婚后致信贺子珍:以后我们是同志了)
1939年,贺子珍知道毛主席再婚后失魂落魄,她找周总理评理,周总理说了这样一番话
指尖流沙呐
2025-07-23 11:43:40
0
阅读: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