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知青张援朝去看望干妹妹陈春玲,谁知,陈春玲红着脸说:“我这病,你娶我就好了!”张援朝父亲听说后,板着脸说:“娶了她,你还能返城吗!” 粉丝宝宝们在阅读时,可以点一下“关注”,并留下大家的看法! 1977年,县医院急诊室送进一名严重咯血的病人,医生脱口而出五个字:肺结核晚期,她的名字写在床头卡上:陈春玲。 陪护床上坐着的年轻男人,一夜未合眼,脸色蜡黄,他叫张援朝,户籍:北京市,三个月前,陈春玲在村里忽然病倒。 初始只是干咳,后来咳血不止,村医说她怕是撑不过开春,王老汉慌了,连夜给张援朝写信说姑娘快不行了。 那封信被送到时,张援朝没换工作服,带上仅有的全部积蓄和一张全国粮票,连夜跑到了医院,张援朝最初来到陕北是1970年冬末。 那年北京城区挤满了准备“上山下乡”的年轻人,张援朝没有选择,他父亲是部队复员干部,母亲是厂里的装配工,家中兄妹三人,靠他争口气。 他被分到延安下辖的一个偏远山村,坐了两天车,又步行四十里,抵达时鞋底都磨破了,村支书把他安顿在王老汉家,说这户人家就一个闺女,老实本分,不会坑他。 张援朝当时只想熬满三年赶紧回城,没多想,王老汉性格憨厚,地里干完活就摆棋盘,见张援朝识字,还能算账,常跟他聊天解闷。 两个月后,王老汉主动提出让张援朝认他闺女做个干妹妹,说是亲上加亲,好说话,也好搭把手,张援朝答应得爽快。 张援朝没放在心上,他的注意力始终在北京,他写申请、背材料,参加知青夜校,做着回城的准备。 陈春玲的病是1976年底才显现的,起初只是咳嗽,后来开始头晕,身上冒虚汗,王老汉以为是风寒,熬了几碗姜汤就放下了。 谁知没过多久她就瘦了一圈,咳血频发,才知道事情严重了,那年冬天村里闹饥荒,许多家庭靠野菜果腹,陈春玲因为体质差,硬是挺不住。 张援朝赶到医院后,不顾医生建议签字承担了全部费用,他把工资存折都压在住院部的账本上,还借了同乡知青的钱买药。 医生说病情复杂,恢复期长,必须长期输液,他吃食堂的剩饭,把被褥铺在病床边,像护工一样跟着医生学打针换药。 陈春玲一度好转后,提了个要求,她希望张援朝娶她,说只有这样她才有理由继续活下去,张援朝没接话,他不忍拒绝,但也无法承诺。 他心里明白一旦结婚,就再也没有返城的资格,而他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和弟妹,他陷入长时间的犹豫中,每天在病房外抽烟发呆。 张援朝最终决定先回北京,完成手续后再回来接陈春玲,他向王老汉保证自己不会变心,年底前一定带她进城。 回到北京后,张援朝工作调动至国营农机厂,他白天上班,晚上到处跑关系,试图为陈春玲争取随迁指标。 他求过厂领导,写过申请,甚至联系了曾在部队认识的父亲旧友,所有的结果只有一个:政策不允许,农村户口无法直接迁入城市。 在不断地努力过后,他终于攒下了回陕北的路费,他打算先将陈春玲带去北京附近治病,然后想法设法让她落户。 1977年9月,张援朝再次踏上北上的火车,那一趟车他带了两箱罐头、几件新衣服、还有一些他从朋友那借来的营养品,他抵达黄土坡时天刚亮,看到王老汉家门口挂着的白布时整个人僵住了。 王老汉坐在门口神情木然,陈春玲已经走了三个月,死前几天还握着张援朝的信不放,反复问是不是马上就能走。 张援朝没说话,抱着袋子走上后山,他找到陈春玲新起的坟,把所有东西摆在坟前,他坐在地上,一直没有起身,直到天完全黑下来。 张援朝一生再未接过谁的手,也再没对谁承诺过什么,他把一句迟来的回答,压在心里四十年,那个春天的约定最终没能兑现,可他知道那些回不去的事,才最难放下。 (主要信源:《中国知青下乡运动史》)
泪目!2024年山东,儿子10多年前车祸去世,儿媳还跟别人跑了!78岁大爷独自抚
【5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