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在直罗镇战役后,东北军的二等兵崔小四,还没摸清自己参军到底图什么,就莫名其妙地端上了枪,再莫名其妙成了红军。而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朝鲜半岛的0上甘岭高地上,指挥所掩体里,师长崔建功听筒里传来前沿坑道指挥员绝望的呼喊:“师长!水!弹药!兄弟们快撑不住了!“ 电话线另一端,是军长秦基伟不容置疑的命令:“崔建功!阵地不能丢!人在阵地在!丢了阵地,你就别回来见我!” 突然,崔建功对着指挥所里所有参谋和通讯兵:“告诉所有还能战斗的同志!阵地,一寸不能丢!我崔建功在这里!剩一个人,那就是我!” 这句话,只有背水一战的决绝。 他原本不叫崔建功。 1915年,他出生在河北魏县一个赤贫农家,父亲是长工,母亲早逝。 16岁前,他甚至没有正式的名字,乡亲们叫他“小四”。 1934年,魏县大旱,颗粒无收。 19岁的“小四”为求活命,背井离乡,一路乞讨南下武汉。 在武汉,他当过杂货店伙计,勉强糊口。 然而,1935年走投无路的他,在武汉街头偶遇到了几名溃散的东北军士兵。 为了填饱肚子,他跟着他们,加入了东北军109师,成了一名二等兵,并有了一个正式的名字崔日发。 入伍不久,109师便被调往陕北“围剿”红军。 在直罗镇这支士气低落、训练不足的部队,一头撞进了红军的伏击圈。 战斗中师长牛元峰战死,部队溃散。 混乱中,一位老兵教他如何“正确投降”,老兵还告诉他,红军不杀俘虏,还给路费回家。 崔日发将信将疑,跟着做了。 红军不虐待,给饭吃,宣讲革命道理,去留自由,走的人还发路费。 那一刻,崔日发发现这支为穷人打仗、官兵平等的队伍,与他见过的任何军队都不同。 他没有犹豫,选择了留下,成为一名红军战士。 从此,“崔日发”这个名字,与这支红色的队伍紧紧相连。 他跟随部队爬雪山、过草地,历经抗日战争烽火,在解放战争的炮火中淬炼成长。 他从一名普通战士,一步步晋升为连长、营长、团长。 1949年,新中国诞生,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第45师师长。 1951年,当朝鲜战火燃至鸭绿江边,崔建功率领45师,作为志愿军一员,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 上甘岭这块地,因1952年秋的“摊牌行动”,成为血肉磨坊。 美军调集重兵,意图夺取这个战略要点,扭转战局。 战役初期,由于对美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15军防御重心出现偏差。 当美军以空前猛烈的炮火和立体攻势扑向上甘岭时,扼守此地的45师首当其冲,承受了难以想象的压力。 地面阵地工事在极短时间内被摧毁殆尽。 仅仅一周,表面阵地全部失守,45师被迫转入地下坑道,进行坑道作战。 坑道,成了生存与死亡的最后屏障,也成了人间炼狱。 最大的敌人不是美军,而是绝望的处境。 最致命的是水! 坑道内滴水难寻,战士们舔着潮湿的岩壁,嘴唇干裂出血。 然而,运送物资的通道被美军炮火严密封锁,运输队伤亡惨重。 就连一个苹果,在这个时候的上甘岭坑道里,也变成了最珍贵的东西! 而崔建功的指挥所同样在炮火中飘摇,军长秦基伟的电话,既是命令,也是巨大的压力。 他比任何人都清楚,阵地绝不能丢! 但他也深知,此时背后的战士们已经到了生理和心理的极限。 正是在这一时刻,崔建功喊出了那句誓言:“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剩一个班我当班长!” 这不是一时冲动的豪言,而是他用自己生命和职务作出的终极承诺! 在崔建功的坚定指挥和身先士卒的精神感召下,45师官兵迸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无数英雄用生命诠释了真正的忠诚与勇敢。 坑道内外,志愿军战士以血肉之躯,顶住了美军飞机、大炮、坦克的轮番猛攻和毒气、火焰喷射器的残酷手段。 战斗持续了43个昼夜! 然而,他们最终未能跨过这道由血肉之躯筑成的钢铁防线。 上甘岭战役,志愿军毙伤俘敌2.5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70余架,彻底粉碎了敌人的攻势,打出了国威军威。 崔建功和他率领的45师,以巨大的牺牲和顽强的意志,赢得了“千岁军”的威名。 他的名字,也随着上甘岭的捷报,传遍全国,传向世界。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庄严召开。 已是功勋卓著的志愿军将领崔建功,作为代表出席。 会议期间,他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当工作人员得知这位沉稳的将军就是威震上甘岭的崔日发师长时,建议他改一个更响亮的名字,以彰其功。 经慎重考虑和本人同意,“崔日发”正式更名为“崔建功”。 “崔建功”这三个字,与上甘岭的硝烟、与一个民族的脊梁、与一个时代的英雄气概紧密相连。 名字是时代给的答案,而答案的背后,是沉甸甸的生命与永不磨灭的记忆。 主要信源:(华夏经纬网——血战上甘岭 - 战争回顾 - 华夏经纬网)
彭德怀一生打过4大败仗,军史上存在2种争议,我军至今引以为戒“1964年
【11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