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烈士张全胜,在他生命的第九个年头就慷慨赴死走向刑场! 山县的山坡上,九岁

小博大史 2025-07-23 09:48:35

9岁烈士张全胜,在他生命的第九个年头就慷慨赴死走向刑场!

山县的山坡上,九岁的张全胜蹲在草丛里,紧攥着半块红薯,眼睛死死盯着远处尘土飞扬的山路。日军的马蹄声越来越近,夹杂着刺耳的吆喝,像乌云压顶。他想跑回村里报信,可腿还没迈开,身后就传来一声尖利的日语呵斥。刺刀的寒光闪在他眼前,小小的身影僵在原地。那一刻,他攥紧的红薯掉在地上,沾满了泥土——这块红薯,是他娘塞给他的早饭,也是他九年人生里,最后的温暖。

张全胜,1935年出生在河北平山县的一个小村子里,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娘却都是村里抗日自卫队的骨干,常常趁夜色给八路军送消息。村头的老槐树下,爹总爱抱着他,给他讲“中国”二字的分量:“胜儿,咱的根在这片土里,鬼子占不了多久。”他听不懂太多,却记住了爹那句“中国人的骨头,比石头还硬”。这句朴素的话,像一粒种子,埋进了他小小的心田。

1944年,日军对晋察冀根据地展开大扫荡,平山县的村庄成了目标。那天清晨,胜儿正在山坡上放牛,远远看见日军骑兵的影子,撒腿就往村里跑,想给爹娘报信。可他毕竟只有九岁,腿短跑不过马,半路上被日军骑兵截住。尖利的刺刀顶在他胸口,他却没哭,只是瞪着眼睛,咬紧了牙。日军知道村里藏着八路军的粮食,揪住这个瘦小的放牛娃,想撬开他的嘴。

他们拿出糖果,笑眯眯地哄:“说粮食在哪儿,给你吃糖,还放你回家。”胜儿扭过脸,嘴里蹦出一句:“那是八路军的粮,给你们是孬种!”那声音稚嫩却硬气,像山里的石头砸在地上,脆生生地响。

日军恼羞成怒,枪托砸在他腿上,疼得他小脸皱成一团,可愣是没吭一声。一个会说中国话的日军军官蹲下来,捏着他的下巴,阴恻恻地问:“小崽子,不怕死?”胜儿抬起头,眼里噙着泪,声音却稳得像大人:“俺爹娘说,死了也是中国鬼,总比当你们的狗强。”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让旁边的日军翻译官都愣了愣。

战地记者的快门咔嚓一响,定格下这瘦弱却笔直的小身影:粗布褂子洗得发白,胳膊上满是青紫,胸口却挺得像棵小松树。

村里人后来回忆,胜儿从小就倔得像头牛。有次日军抢了王奶奶家的鸡,他追着日军扔石头,被扇了一耳光,还捂着脸喊:“那是王奶奶换药的鸡!”他衣襟上总别着一枚缺了角的铜制五角星,那是爹留下的遗物,他说那是“中国的星星,亮得很”。这股倔劲,成了他面对日军时的底气。

刑场设在村口的打谷场,风吹过,卷起一片黄土。胜儿被推上场时,看见爹娘被绑在不远处,娘哭得撕心裂肺,爹却咬着牙冲他点头。他咧嘴笑了笑,喊了声:“娘别哭,俺不疼!”然后转头对日军吼出那句震天的话:“我死了,可是我们中国还在!”枪声响起的瞬间,红薯从他手中滑落,滚进泥土里,像一颗未燃尽的火星。日军以为这能吓住村民,却不知这九岁的灵魂,点燃了乡亲们心底的火。

那天夜里,村民们冒着危险,趁月色把胜儿埋在山坡上,坟前种了棵小松树。爹娘后来找到八路军,含泪说:“俺们替胜儿接着干。”这股火,烧到了抗战胜利的那天,也烧进了平山县的纪念馆。那张泛黄的照片被放大挂在墙上,旁边刻着他的话:我死了,可是我们中国还在。每年清明,村里的孩子会来坟前放一束野花,有人轻声说:“胜儿哥,你看,鬼子早滚了,你的向日葵开了。”

抗日战争期间,晋察冀根据地是八路军的重要抗日根据地之一,平山县作为核心区域,涌现了许多像张全胜这样的普通民众抗敌事迹。 当地村民和游击队常利用地形优势,开展情报传递和物资支援,儿童因不易被日军怀疑,常被用作信使。胜儿的故事虽未见于官方史料的详细记载,但类似少年英雄的事迹在抗战中并不鲜见。

例如,著名的王二小,同样以放牛为掩护,机智地将日军引入埋伏圈,最终牺牲,年仅13岁。 张全胜的倔强与牺牲,反映了抗战时期中国儿童在民族危亡中的无畏精神。

此外,抗战期间,儿童的牺牲远超想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表明,抗战中中国人口伤亡超5000万,其中儿童伤亡近220万。 这些孩子,有的像张全胜一样直接面对敌人,有的在日军轰炸中失去生命,如1937年上海南站被炸的“中国娃娃”照片,震撼了世界。 这些悲壮的故事,提醒我们和平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看到,一个民族的脊梁,是如何在最黑暗的时刻,由无数普通人,甚至是孩子,用生命撑起的。

山坡上的小松树,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风吹过,松涛阵阵,像在低语张全胜的名字。他用九年的生命,告诉我们“中国”二字的分量。那块沾了泥的红薯,早已化作土壤里的一粒种子,滋养着这片土地上不屈的灵魂。

0 阅读:71

猜你喜欢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

小博大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