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关系未来估计难免会有一场较量,但现在中国为啥还不疏远俄罗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

寂寞吞噬灵魂 2025-07-23 09:37:54

中俄关系未来估计难免会有一场较量,但现在中国为啥还不疏远俄罗斯?因为时机还不成熟。俄乌冲突仍在继续,中国适当帮俄罗斯稳住经济,但战争一结束,商品会迅速撤出,交易也会暂停,只保留国家层面的油气合作,守住基本盘。 要知道,从晚清的《中俄密约》到中苏蜜月期的军事同盟,中国曾多次因结盟付出主权代价,李鸿章当年为了对抗日本,让沙俄在东北修铁路,结果东北成了俄国势力范围;蒋介石为了抗日,被迫承认外蒙古独立;毛泽东时期,苏联撤走专家、撕毁合同,差点让中国工业体系瘫痪。 这些历史教训让中国深刻认识到,结盟容易被绑架,不如保持战略自主更安全。 而俄乌冲突成看中俄关系的关键变量,截至 2025 年 6 月,冲突已经打了 1207 天,俄罗斯在战场上保持攻势,但经济和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中国在这场冲突中采取中立立场,既不支持俄罗斯的军事行动,也不参与西方制裁,而是通过能源进口和本币结算帮俄罗斯稳住经济。 2024 年,中俄贸易本币结算比例超过 95%,有效规避了美元波动风险,但这种支持是有限度的,2024 年 12 月中国宣布终止向俄罗斯出口机床、电子产品等军民两用商品,加强出口管制,这已经释放出信号:中国不会无底线支持俄罗斯。 那战争结束后会发生什么?从中国的角度看,撤出非能源商品交易是大概率事件,2024 年中俄非能源贸易占比已提升至 38%,但这些领域的合作更多是战时特殊需求。 比如俄罗斯轻工业进口依赖度高达 80%,中国的机电产品、纺织品填补了市场空白,但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可能会重建与欧洲的经济联系,中国商品的竞争力就会下降,而且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布局也在多元化,2025 年启动的北极 LNG-3 项目和与卡塔尔、哈萨克斯坦的天然气协议,都在降低对俄能源的依赖。 不过,完全撤出是不可能的,国家层面的油气合作会保留,因为这是双方的核心利益,俄罗斯需要中国这个稳定的能源买家,而中国需要俄罗斯的资源来对冲地缘风险。 2025 年签署的《2025 年能源合作路线图》明确,中俄原油贸易量将提升至 3000 万吨,北极航道的开发也将缩短能源运输时间,这种合作不是简单的买卖,而是涉及基础设施、技术转让的深度绑定,比如中俄在核能领域合作开发小型核反应堆,在人工智能领域研究能源管理方案,这些都需要长期投入。 可见中俄关系的未来,本质上是利益的博弈,现在不疏远俄罗斯,是因为双方在对抗西方压力、维护地区稳定上有共同需求,但这种合作是阶段性的,一旦外部压力减弱,双方在中亚、北极、科技等领域的竞争就会浮出水面,中国在中亚的贸易扩张、俄罗斯在北极的资源开发,都是潜在的利益冲突点。 总的来说,中俄关系的未来较量不可避免,但现在时机未到,中国在等待,等待俄乌冲突的尘埃落定,等待自身在能源、科技等领域的布局更加稳固,而俄罗斯也在权衡,是继续依赖中国,还是重新融入西方,这场博弈的结果,不仅会影响两国的命运,也将重塑欧亚大陆的地缘格局。

0 阅读:0
寂寞吞噬灵魂

寂寞吞噬灵魂

夜宵外卖一品鉴赏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