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7年春,一封密信悄悄递入长安,目标不是朝堂权贵,也不是宫中高官,而是一对年轻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7-23 09:01:22

617年春,一封密信悄悄递入长安,目标不是朝堂权贵,也不是宫中高官,而是一对年轻夫妻:平阳公主与其夫柴绍。信中所言惊心动魄,是起兵,是谋反,是背水一战。而更棘手的是,他们一个是皇女,一个是武将,眼下还都在隋炀帝的眼皮底下。走,便是叛国;留,便是送死。两人到底如何抉择?

那年春天,关东一带风声鹤唳。守的李渊,早就看出时局不稳。他按兵不动,表面效忠,实则私下密谋。终有一日,他决定起兵,时间已到。

但他知道,一旦动手,隋廷必定大举征讨。而眼下自己的女儿平阳公主和女婿柴绍,还身陷敌营——此时还留在长安,暴露在朝廷的监控之下。

于是,李渊派人连夜送出密信。目标明确:把平阳、柴绍,全部接走。

长安之外,烽火未起。长安之内,杀机四伏。

收到信的那夜,柴绍与平阳几乎整宿未眠。他是军人,知道起兵意味着什么。一旦出发,那就是破釜沉舟。更何况他们是皇族——被发现就是满门抄斩。

夜深人静,两人对坐一堂。风穿过竹帘,摇动灯火。平阳沉默不语,柴绍紧握佩剑。他犹豫。他知道两人一同离开长安,目标太大;可若只自己走,留下平阳于重重监控之中,后果更不堪设想。

怎么办?这不仅是夫妻间的选择,更是一次生死边界上的博弈。

最终,两人做出决定。柴绍先走,走密道,穿荒野,去太原。他是男子,是将军,有能力奔逃。而平阳留下,扮作不知情,等待时机。

这不是退缩,而是分工。

柴绍带着轻装,夜行百里,避开驿道,钻入山林。他绕过重重巡哨,昼伏夜行,躲过了长安城南十几道岗哨,几经折返,终于在数日后抵达太原。他见到李渊的那一刻,浑身满是尘土,却目光坚定。

而此时的平阳,则更危险。她身为皇女,不可能消失。她不能走,也不能直接起事。她假装无事,继续待在鄠县祖宅中,等待动静。

几日后,平阳悄然开始布置。

她没有直接招兵,而是联络旧仆,分散粮草,打通山中农户,秘密积储兵器。她雇佣猎户、游侠、逃兵,把庄园改成堡垒。马三宝、何潘仁等人,陆续归附。

那是一个女人在敌人的咽喉里,点起星火的开始。没人注意她,没人提防她——但这正是她的机会。

李渊起兵,关中震动。天下诸侯未定,诸郡太守观望。此时,平阳终于出手。

她率先攻下盩厔,随后转战武功、始平,一路收编流民、击破隋军。她没有名将护驾,也没有重兵庇护,靠的是胆气,是谋略,是精心布置的娘子军。

她约法三章,军中严禁劫掠,犯者斩。她开仓放粮,赈济饥民。她招贤纳士,尊重将领。很快,渭北十县纷纷归顺,兵力超过万人。

这支队伍,被称为“娘子军”。

这不是象征性名号,而是真枪实马、刀光剑影的战队。她们杀敌不手软,征战不后退,是唐军起义中最早建立的有效武装之一。

渭北震动,长安震惊。一个女人,在帝国核心地带,撑起了一面旗帜。

而这时,柴绍也带兵入关。夫妻二人,在渭水北岸重聚,不是相拥而泣,而是共同点将筹划,兵临长安。

平阳与李世民、柴绍等联军汇合,向隋朝最后的中枢发起合围。

长安失守,隋炀帝败走。李渊顺势登基,建立唐朝,是为高祖。

此时,平阳再入长安,不是以皇女之身,而是统军将领。她手下兵卒万人,战绩卓著,百姓传颂。 唐高祖当即封其为“平阳公主”,赐实封,封赏战将,礼遇优厚。

这在唐朝历史上是空前的。

后来的女性将领虽有名声,但能独立统军、破城下敌、带兵进京者,只有平阳一人。

然而,故事并未止步于此。

两年后,平阳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余岁。有人说她战伤未愈,也有人说她郁积成疾。无论哪种,唐高祖亲自下令厚葬,以军礼送行,亲书碑文。

她与柴绍的故事,也由此成绝响。

一次密谋起兵,拉开了一段壮烈的序幕。

平阳公主在危城中决断,在乱世中奋起,在战场上浴血。她不是柔弱的贵族女子,而是领兵斩将的巾帼英雄。

而这一切,从那夜柴绍的一句“你一个人也不安全”开始,到他孤身出走、她独自布阵,夫妻分道扬镳,却共绘一局。

这不是传奇,而是实录。

一个被低估的女人,一支被轻视的军队,一次不容忽视的战役,最终推动了一个朝代的诞生,也改写了历史的轨迹。

0 阅读:26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