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知青张援朝去看望干妹妹陈春玲,谁知,陈春玲红着脸说:“我这病,你娶我

山河蕴含力量 2025-07-23 03:08:25

1972年,知青张援朝去看望干妹妹陈春玲,谁知,陈春玲红着脸说:“我这病,你娶我就好了!”张援朝父亲听说后,板着脸说:“娶了她,你还能返城吗!” 那是1969年冬天,18岁的北京小伙张援朝戴着大红花,跟着知青队伍来到延安市延川县梁家河大队。生产队长陈本义收留了这个瘦弱的城里娃,让他住进自家窑洞。第一顿饭是陈婶亲手做的酸菜饸饹面,碗里飘着油花,后来张援朝才知道那是陈家半个月的油量。 陈家16岁的女儿陈春玲成了张援朝的“小老师”,教他辨认糜子谷子,手把手教他使用老镢头。白天在地里干活,晚上张援朝就教她识字,从“毛主席万岁”这几个字开始。一来二去,两个年轻人渐生情愫。 1971年秋收后的一个晚上,陈本义喝了点小酒,拍着张援朝的肩膀说:“小张啊,你就是我的干儿子!”这个北京小伙彻底融入了黄土高原的生活。村里人都知道,陈春玲和这个知青小伙子好上了。 1975年夏天,那年7月爆发特大洪水,陈本义为抢救生产队粮仓不幸遇难。葬礼上,张援朝跪在灵前喊了声“大”,把哭晕的陈春玲背回家。这个画面被同村知青用海鸥相机拍下,如今还挂在老两口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失去父亲的陈春玲变得沉默寡言,张援朝默默承担起照顾这个家的责任。他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帮陈家修补农具,逢年过节还要给远在北京的父母写信报平安。 “当时父亲连发三封信反对这门婚事。”张援朝翻出泛黄的家书,信纸上的钢笔字仍清晰可辨:“与农村姑娘结婚就意味着放弃返城,你要想清楚自己的前途。”母亲更是在信里哭诉:“我们家三代单传,你不能断了根啊!” 但爱情的力量超越了一切顾虑,1976年春节,张援朝用攒了四年的布票给陈春玲做了件红棉袄,两人在知青点的土窑里举行了简单的婚礼。没有婚纱,没有钻戒,只有几个知青朋友和村里乡亲的祝福。 婚后的日子并不轻松,陈春玲怀孕时正逢干旱,张援朝每天要走十几里山路挑水,回来还要照顾身体虚弱的妻子。1978年女儿出生,取名张延川,寓意在延川扎根的决心。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陕北。张援朝凭着在北京读书时的底子,考上了延安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县中学教书。陈春玲也没闲着,靠着扫盲班打下的基础,硬是考取了幼师证,在村里办起了学前班。 1985年,一家人终于迁回北京。初到北京的陈春玲因为口音重、文化程度低,找工作四处碰壁。张援朝陪着她跑遍了朝阳区的每一个幼儿园,最终在一家私立园找到工作。为了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陈春玲开始练习说普通话,晚上还要学写汉字。 如今,这对古稀夫妇已经在北京安家30多年。他们的故事被改编成话剧《黄土情》,去年在首都剧场连演20场,场场爆满。观众们被这个跨越城乡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 从陕北窑洞到北京胡同,从知青小伙到退休教师,张援朝用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真爱。而陈春玲用一生的包容和理解,让这个北京小伙明白了家的真正含义。 正如张援朝常对孙子说的那句话:“你奶奶用一辈子教会了爷爷,真正的爱情不在于出身,而在于两个人的相伴与扶持。”这段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传奇,至今仍在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精彩人生。 信息来源:《中国知青下乡运动史》

0 阅读:218
山河蕴含力量

山河蕴含力量

不愿面对现实的奶茶爱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