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中国忍痛用4吨黄金买荷兰一艘过时挖泥船,50多年后,各国反过来重金求购我们国产“天鲲号”挖泥船,商务部一口回绝:我们不卖! 1966年,中国正建天津港,渤海湾西岸淤积严重,小型国产挖泥船勉强够用,但大型疏浚工程完全顶不住。核心生产技术捏在荷兰、比利时和德国手里,他们垄断市场,定价随便喊。中国代表团去荷兰阿姆斯特丹谈判,对方推出一艘即将退役的边耙式耙吸船,船龄高,部分管道锈蚀,但功能基本还能凑合。谈判桌上,荷兰开价170万英镑,换算成当时4吨黄金,中国只能捏鼻子认了。 船运回天津港后,工程师们改造它,更名“津航浚102”轮,优化泵送系统,投到港口建设中去。但二手货问题一大堆,维修率高,配件换起来贵得离谱,还得求西方供应商技术指导,每次等几个月。中国团队就靠现有资源,在实验室模拟故障,试本土替代方案,逐步掌握维修要领。这事儿让大家意识到,不能总受制于人,得自己研发。研发团队在上海研究所设专组,绘蓝图,测试模型,聚焦核心部件如双螺旋刀臂和变刚度台车。进入本世纪,步伐快起来。 2001年,“新海象”号基于货船改装,在长江口试航,确认浅水区表现。2002年,上海交大和中交集团联手研究大型绞吸挖泥船,发明功率自动调配系统。2003年,首钢搬迁曹妃甸需围海造地,中国又想从荷兰买船,对方报价3亿元人民币,还不带技术合作,中国一咬牙,转向本土开发。2006年,“天狮号”建成,在天津北港作业,扩展航道,支持围海工程。这些经历积累技术,解决岩礁挖掘和大物料输送难题,通过实景监控系统,实现负载平衡。 中国疏浚装备产业链逐步完善,从进口依赖到自给自足,市场份额也抢过来不少。原来全球疏浚业被荷兰几家公司把持,现在中国制造的营业额能顶他们总和,占半壁江山。这转变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个个项目磨出来的,接地气地说,就是从买二手忍气吞声,到自己造出牛货,让别人眼红。 中国挖泥船技术在本世纪继续往前冲。2010年,“天鲸号”在招商局重工造好,总长127米,装机功率亚洲第一,每小时挖泥4500立方米,支持全天候作业。它参与南沙岛礁建设,200多天内建起多座人工岛屿。2016年,“天鲲号”开工,桥架重1600吨,高顶14层楼,建造中误差控制在2毫米内。 2017年11月下水,2018年6月海试,从长江口去浙江花鸟山海域,最大挖泥6000立方米/时,能处理50兆帕岩石。国家有规定,高级挖泥船禁止出口,西方国家出高价求“天鲲号”,商务部直接回绝,不卖不租。费龙后期在研究所当领导,规划绿色智能挖泥船,推动低碳技术,他组织测试新系统,一直到退休还贡献力量。中国疏浚工程水平因为这些船大大提升,能和全球任何公司竞争。
意大利万神殿导游介绍是时官方,说这座建筑有二千多年历史。介绍完毕后又很幽默的
【109评论】【2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