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位。临行前,向华国锋辞别,忍不住感叹:除了毛

虎皮芳草潭 2025-07-22 21:19:54

1980年,陈永贵辞去国务院副总理职位。临行前,向华国锋辞别,忍不住感叹:除了毛主席,还有谁会把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捧到那样高的地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80年,陈永贵向华国锋辞去副总理职务,告别时,这位从大寨走出来的农民汉子没忍住眼泪,动情地问了一句:“除了毛主席,还有谁会把农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捧到那样高的地位?” 这声感叹,既是他个人的肺腑之言,也像一个引子,牵出了一段特殊岁月里一个特殊人物的命运...... 陈永贵的起点,在山西昔阳县一个穷得掉渣的小山村,父亲早逝,家里没了顶梁柱,他连学堂的门都没进过,早早就扛起锄头,跟母亲在贫瘠的土地上刨食。 可即便是这样,生活的重压依然没能压垮他,反而磨出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硬骨头,他太懂土地了,也太懂旧社会里农民的命像野草一样,风一吹就倒,这份记忆,刻进了骨子里。 新中国成立,山村的日子似乎有了盼头,可昔阳县的穷山恶水却没变,村里人信他,就把他推到了生产队的前头。 而陈永贵心里就一个念头:靠自己,换个活法;所以他带着大寨村民,在陡峭的山坡上硬是开辟出一层层梯田。 那个年代没有机械,全靠人背肩扛,一块块石头,一担担土,没日没夜地干,其中的艰辛,今天的人很难想象。 谁知到了1963年,一场天灾从天而降,洪水、山体滑坡、冰雹,一股脑儿全来了,大寨几年的心血瞬间泡汤。 周边的村子都在等国家的救济粮,可陈永贵在会上把桌子一拍:不等不靠,自己动手重建,结果,在灾后第二年,大寨的粮食产量不仅没减,反而超过了灾前。 这种在绝境里把自己捞起来的精神,一下子就炸开了,上级部门派人来了一拨又一拨,结论都一样:大寨这路子,值得全国学! 之后这事儿一层层报上去,最后摆到了毛主席的案头,他要的就是这个——一个不靠天、不靠地、不靠国家要饭,就靠自己两只手干出名堂的农民榜样。 一道批示下来,“农业学大寨”的口号响彻全国,而陈永贵这个名字,也第一次走出了山西,成了全国性的标杆。 毛主席多次接见他,听他汇报,反复强调农村要走自力更生的路,这份来自最高层的认可,让陈永贵意识到,大寨已经不只是一个村子,而是国家战略的一部分。 到了197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公布了一份让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名单——陈永贵,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分管全国农业。 一个泥腿子农民,就这么走进了中南海,这不仅是一纸任命,更是那个时代政治逻辑的产物。周恩来总理在考虑人事布局时,早就将他列入人选,毕竟农业是国家的根基。 而毛主席的亲自提名,则带有更强的象征意义:让农民这个庞大的群体,在国家最高层有自己的代言人,打破千百年来的官场格局。 陈永贵没有犹豫,他清楚这不是个人的荣耀,而是几亿农民的期盼。 进了国务院,陈永贵面对的是全国的农业规划、粮食安全、农机化这些宏大命题,这与他在大寨的经验完全是两个维度。 他只能边干边学,但他始终守着一条底线:农业是天大的事,粮食生产绝对不能出问题。 在那些年里,他多次见到毛主席,每一次都能感到这位领袖对农民和土地发自内心的关切,因为毛主席关心的不只是产量数字,而是农民到底过得怎么样,这一点,陈永贵记了一辈子。 后来陈永贵即使身居高位,他身上的农民本色也丝毫未改,他的工资比其他副总理都低,住在钓鱼台国宾馆,却常常自己开火做饭,生怕浪费。 除了这些,陈永贵对自己那四个孩子,更是要求严苛,三个都留在老家务农,儿子陈明珠从部队复员,县里想给安排个好工作,他硬是给顶了回去。 因为在他看来,自己并不是官,只是个农民代表,这份朴素,反而成了他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立身之本。 可是,时代的潮水终究无法阻挡,1978年后,改革开放的大幕拉开,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如星火燎原,迅速取代了集体模式。 所以到了1980年,陈永贵主动辞去了副总理职务,离开了中南海。 但这次转身,并不是消沉的隐退,辞职后,他反而跑了更多地方考察,看着“包产到户”确实让许多地方的农业生产力上去了,农民收入增加了,他慢慢放下了过去的执念,开始承认,有些路子确实更符合当下的实际。 在那之后,他去东郊农场当了顾问,继续在田间地头发挥余热,每当和农民们在一起,他总是满脸笑容,毫无架子,即使晚年回到山西后,他仍旧关心着农村的发展。 而如今的大寨,早已是著名的红色旅游地,纪念馆里陈列着他用过的物品,游客们听着当年的故事,感受着那份不屈不挠的精神...... 【信源】陈永贵生平及历史事件 - 人民网专题报道《陈永贵的一生》

0 阅读:106

猜你喜欢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

虎皮芳草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