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一个寡母把一团棉花塞进7岁儿子的嘴里。又用力地捂着儿子的嘴巴,直到孩子断了气,她才放下心来。事后,她对人说:“我不后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4年,在北京密云县的山洞里,一个母亲亲手捂死了自己七岁的儿子。 这不是恐怖故事,而是真实发生的一幕,因为当时的洞外是步步逼近的日军搜索队,而洞里是几十个躲藏的乡亲和干部。 那时孩子饿得受不了,一声哭闹可能会随时招来灭顶之灾,而孩子的母亲邓玉芬,最终从棉衣里撕下一团棉絮,塞进儿子嘴里,然后用力捂住了他的口鼻。 最终洞外的日军没有发现他们,但邓玉芬的孩子也彻底没了气息,乡亲们围过来,带着不解和亏欠,而她却只说了一句:“我不后悔,孩子的命死得其所。” 一个母亲,得经历什么,才能做出这样违背天性的抉择?又是什么样的信念,让她在人间至痛面前,说出“死得其所”这四个字? 故事要从头说起,小时候的邓玉芬没读过书,早早嫁到张家坟村,和丈夫任宗武租地过活,生了七个儿子,日子虽苦,但也算个家。 可这份平静,在1933年碎得一干二净,日军的到来,让他们的家园被扫荡,一家人只能躲进深山,开荒求生。 直到1940年,八路军来了,邓玉芬看到了希望,她认准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没有国,哪有家。 于是,她把丈夫和长大成人的儿子们一个个送去抗日,丈夫任宗武,大儿子永全、二儿子永水、三儿子永兴,都进了游击队,就连四儿子永合和五儿子永安,也参加了村里的自卫队。 这是一家人的报国路,也是一条血泪铺就的不归路。 但不幸的消息从1942年开始,就没停过,先是丈夫任宗武和五儿子永安,在一次战斗中同时牺牲。 紧接着1943年,四儿子永合被汉奸出卖,死在敌人牢里;同年,当上游击队班长的大儿子永全,也在战斗中阵亡;而1944年春天,二儿子永水战死;没过多久,三儿子永兴也牺牲了。 然后,就到了那年冬天,山洞里,她亲手送走了最小的儿子。 短短两年,丈夫和六个儿子,都没了,这样的打击足以压垮任何人,可邓玉芬没有倒下,后来抗战胜利了,解放战争又打响。 当时乡亲们都劝她,老六永恩是家里唯一的根了,别再送上战场了,而这种人之常情,邓玉芬不是不懂,可她心里的那杆秤,一头是家,另一头是国,而国的那一头,似乎永远更重一些,最终她还是把年仅19岁的六儿子送去参了军。 谁知,这竟是最后的诀别,1947年,噩耗再次传来,永恩在青龙桥战斗中牺牲。 五年时间,丈夫,和七个儿子,全部为国捐躯,一个家,就这么献给了国家。 解放后,政府要给她补助,照顾她的生活,她三次拒绝,坚持自己劳动,她没向这个她付出了一切的国家要过任何东西。 从那以后,她的故事被写进报纸,搬上舞台,她本人也被评为全国拥军模范,去北京开会,留下一张珍贵的合影,而照片里,她神情平静,看不出那段撕心裂肺的过往。 一直到1970年,79岁的邓玉芬安然离世,她没要求和丈夫儿子们葬在一起,而是嘱咐乡亲把她埋在村口的路边。 她说,想看着战士们回来时,给他们倒碗水喝;也想亲眼看着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孩子们都能平安回家。 如今,在张家坟村,邓玉芬的雕像静静矗立,这里成了红色旅游区,人们来献花、参观,学习她的“英雄事迹”。 只是,当人们瞻仰这位“英雄母亲”时,是否还能真正体会到,在那一个个“为国捐躯”的冰冷名号背后,是一个母亲失去所有至亲的、有血有肉的痛苦? 她的故事,不只是一曲母爱与家国情怀的赞歌,更是一面镜子,照出了战争最真实的残酷:它逼着一个母亲,用杀死自己孩子的方式来爱自己的同胞;它让“舍生取义”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家又一家人的死别。 记住邓玉芬,或许不只是记住她的伟大,更是要记住那份痛,只有理解了那份痛,才能真正明白她所期盼的“盛世”与“平安”,究竟有多重。 【信源】英雄母亲邓玉芬.包头日报社-包头新闻网.2014-07-01
1944年,一个寡母把一团棉花塞进7岁儿子的嘴里。又用力地捂着儿子的嘴巴,直到孩
虎皮芳草潭
2025-07-22 00:07:0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