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歼-10C,巴基斯坦空军其实更加偏爱枭龙! 当歼 - 10C 基础型报价突破 5000 万美元,高配版本直奔 8000 万美元时,枭龙 Block3 的 3000 万美元售价瞬间成了 “性价比之王”。 这种价差意味着巴基斯坦用买 1 架歼 - 10C 的钱,能同时获得 1 架枭龙 Block3 和配套的导弹弹药,还能为地面防空系统升级预留资金。 钱袋子的限制只是表象,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巴基斯坦空军的战略布局。作为南亚次大陆的防御方,巴基斯坦需要构建 “高低搭配” 的空中力量。 歼 - 10CE 承担高端制空任务,而枭龙 Block3 凭借 3000 万美元的成本优势,成为覆盖全境的主力机型。 这种配置在 2024 年 “印度河之盾” 演习中得到验证,配备 KLJ-7A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枭龙 Block3,在超视距作战中压制了土耳其 F-16C/D,近距格斗中又以霹雳 - 10 导弹击败沙特 F-15SA,证明其性能足以应对印度空军的米格 - 29 和幻影 2000。 更关键的是,枭龙 Block3 的多用途能力覆盖空对空、空对地、反舰作战,巴基斯坦用同一机型就能完成从边境巡逻到海上威慑的多重任务,避免了多机型混编带来的维护混乱。 维护体系的自主性是另一个决定性因素,在卡拉奇的巴基斯坦航空联合体,枭龙生产线已实现 42% 零部件本土化生产,中航工业的联合保障团队常驻基地,能在 72 小时内完成雷达升级或发动机更换。 这种深度合作让巴基斯坦空军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传承体系,从最初的整机进口,到如今主导 Block3 的航电系统优化,巴方工程师已掌握有源相控阵雷达的调试技术。 反观歼 - 10C,其太行发动机的维护需要中国专家现场指导,飞控系统的升级更需返厂处理,这种依赖关系在印巴冲突的敏感时期可能成为致命短板。 通过枭龙项目,巴基斯坦不仅获得了现代化战机,更培育出完整的航空产业链。 从塔克西拉重工业公司的机身制造,到卡姆拉航空城的航电集成,这条产业链直接创造 3.5 万个技术岗位,间接带动复合材料、精密制造等 20 余个关联产业发展。 这种工业能力的提升,让巴基斯坦在 2024 年与阿塞拜疆签署 16 亿美元枭龙订单时,能以技术转让形式换取石油资源,实现 “以战养战” 的良性循环。 而歼 - 10C 的采购模式仍是传统军贸,无法为巴基斯坦带来可持续的技术红利。 飞行员培养体系的惯性也是重要因素,自 2007 年首批枭龙交付以来,巴基斯坦空军已培养出 1200 余名熟悉该机型的飞行员,地面维护团队更是积累了超过 10 万飞行小时的保障经验。 这种 “人机磨合” 的深度在 2025 年印巴边境对峙中显现:当印度阵风战机因软件故障停飞时,巴基斯坦枭龙机队仍保持 92% 的妥善率,能在接到警报后 15 分钟内完成战斗挂载升空。 若换装歼 - 10C,不仅需要重建飞行训练体系,更要为其独特的鸭式气动布局重新编写战术手册,这种系统性变革的成本远超战机采购费用本身。 枭龙的出口纪录(缅甸、尼日利亚、阿塞拜疆)让巴基斯坦在伊斯兰世界获得特殊影响力,这种软实力在 2025 年中东局势动荡时尤为重要。 当伊朗领空关闭导致国际航班绕行时,巴基斯坦凭借枭龙用户国的身份,成功争取到阿联酋的燃油补给支持。 而歼 - 10C 的出口限制使其难以成为外交筹码,巴基斯坦若过度依赖该机型,可能在中美博弈中被迫选边站队,这与其中立国的外交定位相悖。 站在 2025 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巴基斯坦空军的选择折射出小国国防的生存智慧: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用枭龙的低成本构建战略威慑,用技术自主维持国防安全,用出口收益反哺工业升级。
巴基斯坦空军JF-17C(枭龙-3)战斗机在本次英国航展的说明牌上,注明发动机推
【10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