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身兼四镇节度使后,部下李光弼劝道:“将军,大唐一半精锐由您掌握,陛下怎能安心?”于是,王忠嗣主动辞去河东、朔方节度使,但最终还是难逃一死。 王忠嗣,是丰安军使王海宾的遗孤。玄宗念其忠烈,将九岁的他接入宫中,赐名“忠嗣”,收为养子。 他与日后成为太子的李亨一同长大,情同手足。 王忠嗣天生就是将才,二十八岁奇袭吐蕃,一战成名。之后十余年,战功赫赫,威震四夷。 天宝年间,玄宗将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兵权尽数交予他手。 大唐最精锐的边军,半数归王忠嗣一人调遣。 权力与威望,达到了顶峰。 这时,素来被王忠嗣器重的河西兵马使李光弼,却隐隐感觉到了危机。 出于对上司安危的考虑,李光弼私下里找到王忠嗣,劝说道:“将军,大唐一半精锐由您掌握,陛下怎能安心?” 李光弼的劝谏,让王忠嗣立刻警醒。他立刻上表,主动削去两镇兵权。 玄宗大悦,一场风暴看似消散。 但王忠嗣躲得过君心的猜疑,却躲不过政敌的算计。 当朝宰相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他最大的敌人,就是太子李亨。为了扳倒太子,他必须剪除其所有羽翼。 而王忠嗣,这位与太子亲如兄弟的帝国战神,自然是他眼中的头号目标。 李林甫不需要证据,只需要一个机会。 天宝六年,机会来了。 玄宗晚年好大喜功,一心想攻克吐蕃的石堡城。 王忠嗣勘察后上奏,力陈不可:“石堡城易守难攻,若强取之,必丧数万之师,得不偿失。” 这本是为国惜兵的忠言。 但在玄宗听来,却无比刺耳。 李林甫见状,毒计暗生。他举荐自己的亲信董延光主攻,玄宗随即下令,命王忠嗣分兵协助。 这是一道无法拒绝的命令。 曾劝过他的李光弼,再次忧心忡忡地进言:“将军,此战若败,必有谗言。不如重赏出征将士,胜则归功于您,败亦可堵住众人之口。” 王忠嗣断然拒绝。 他的眼中,是数万条鲜活的生命。 “我宁可丢官弃爵,也绝不愿用重金,去催数万将士白白送死。” 王忠嗣最终还是出兵了,但没有赏赐一分一毫。 董延光果然大败而归。 李林甫立刻出手,搜罗两条罪名,参了王忠嗣一本。 第一是董延光的奏报:“王忠嗣延缓出兵,致我军无功。” 第二,他指使济阳别驾魏林诬告:“王忠嗣曾说,自己与太子一同长大,愿奉太子早日登基。” 一桩是抗旨,一桩是谋逆。 天罗地网,瞬间收紧。 王忠嗣被一道诏令从前线押解回京,投入大理寺死牢。 李林甫要的,不是真相,而是王忠嗣牵连太子的供词。 王忠嗣遍体鳞伤,却始终沉默。他知道,自己一开口,太子必倒,国本必将动摇。 李林甫上奏,判其死罪。玄宗提笔,准备朱批。 千钧一发之际,王忠嗣一手提拔的部将哥舒翰冲入宫中,叩头流血,为上司求情:“陛下,王忠嗣乃国之良将,若因谗言而杀之,是自毁长城,臣愿削去官职,替他赎罪!” 这番劝戒,唤醒了玄宗最后的一丝温情。 他想起了那个在宫中长大的孩子。 最终,笔锋一转,改“死罪”为“流放”。 王忠嗣活了下来,被贬为汉阳太守,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 第二年春天,他就在流放地“暴疾”而亡,年仅四十四岁。 六年后,安史之乱爆发,玄宗仓皇出逃。太子李亨在灵武登基,是为唐肃宗。 当年被王忠嗣拼死保全的人,终于坐上了皇位。 肃宗立刻为王忠嗣平反,追赠兵部尚书。 可这一切,他再也看不到了。#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李渊在太原起兵前夕,秘密派人召当时还在长安女儿平阳公主、女婿柴绍。柴绍对公主说:
【3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