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需要你,有能耐你去中国啊!”2016年,一名美国专家被军方排挤,他一怒之下就来到中国,未曾想,一年后,他带领研发出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美国肠子都悔青了。 当美国军方管理人员对光学专家戴维·布拉迪抛出这句话时,他们没想到这句嘲讽会成真。这位曾受国防部资助的科学家,因研发10亿像素摄像机遭遇经费断供,变卖家产众筹却仅获1007美元,连一次实验都无法支撑。 一气之下,布拉迪携团队与技术奔赴中国。仅仅一年之后,他的十亿像素相机技术便成功落地,进而成为中国“天网”工程的核心支撑力量。 布拉迪的研发方向——十亿像素摄像机系统,在美国陷入“两头不靠”的尴尬。 民用领域因隐私担忧遭遇抵制;军用层面,军方虽曾寄予厚望,希望其成为战场“千里眼”,却因短期难见成果而撤回支持。 技术瓶颈期的科研本需持续投入,但军方态度很现实:“钱花在隐形战斗机上更划算”。当布拉迪恳求“再给些时间就能突破”,换来的只有冷嘲热讽。 转机出现在中国深圳。当时中国正推进公共安全领域的“天网工程”,对高清成像技术需求迫切。 深圳政府为其组建技术团队。资金与场景支持双管齐下,布拉迪团队不到一年便攻克商用化难题,研发出轻巧高效的十亿像素相机。 该技术能捕捉两公里外目标细节,瞬间提升城市安防系统精度,价值迅速突破千亿级。 美国军方此时才后知后觉,试图高薪邀布拉迪回国,但为时已晚。布拉迪不仅拒绝,更做出惊人之举: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公民。 美国取消其博士学位和教授职称的报复性举动,反而印证了其人才政策的短视。 布拉迪的轨迹绝非孤例。近期特朗普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系统性排挤国防部筛查中国工程师参与云项目,农业部解雇70余名外籍科研人员,哈佛等校国际学生签证受限。 仅农业部一年流失人员就超总编制17%,这种“关门政策”正加速人才外流。 对比历史,讽刺感拉满。1957年苏联发射首颗人造卫星后,美国举国推动“斯普特尼克时刻”:组建国家航空航天局,颁布《国防教育法》,国家科学基金会预算增至三倍,联邦研发支出占比曾达12%。 而如今面对中国科技崛起,美国政府研发投入占比仅剩3%,还计划砍掉三分之一基础科研预算。冷战中“靠大学赢下竞争”的智慧,已被贸易保护主义取代。 结果如何?澳大利亚智库ASPI对64项关键技术进行追踪后发现:2003年时,美国在60项技术上领先中国;然而至2023年,中国已在57项技术上实现反超。 中国科研投入二十年间增长16倍,“高影响力”论文数超过美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加速产出突破性专利。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日坦言,中国的AI创新“势不可挡”,还将深度求索公司的R1模型誉为“世界一流”。中国以行动证明了“得人才者得未来”这一论断。 布拉迪的故事,表面看是个人选择,实则映射两种发展逻辑的碰撞。美国《纽约时报》评论员近期一语中的:在竞争面前,中国致力于“挖掘人的潜力”,而美国却深陷“封闭内耗”的泥淖。 当一国对人才由吸纳转为排斥,对创新由投入转为削减时,技术领导力的转移便已注定。布拉迪们的“向东迁徙”,从来不是地缘政治的偶然,而是人类智慧向尊重科学规律之地的必然流动。 参考来源:1.11.2美国专家被无情否认,最终决定投奔我国,还顺手带来千亿项目. 大风视野. [2024-07-15].
“美国根本不缺稀土,全世界都能挖!”美国首富马斯克语出惊人,可他接下来的一句话,
【4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