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国银行内部查账时,竟发现周总理账户,在30年前存了1.2万英镑,加

玉尘飞啊 2025-07-20 10:22:01

1997年,中国银行内部查账时,竟发现周总理账户,在30年前存了1.2万英镑,加上多年的利息,这笔存款竟然高达46.7万!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这个数字让人惊呆了,大家都知道周总理一辈子廉洁奉公,工资都公开透明,生活简朴得像普通人。这么一大笔钱,怎么会出现在他的账户里? 老百姓们一听这事儿,心里直打鼓:莫非背后藏着什么大秘密?银行也懵了,赶紧追查这笔钱的来源。 原来早在60年代,这钱就以匿名方式直接汇给了周总理,但寄款人是谁,却是一片空白。 那个年代能拿得出1.2万英镑的人可不多,英镑值钱着呢,放到现在都能买不少东西。这笔钱为啥一直没人动?为啥偏偏存在周总理名下?谜团越滚越大,银行只能从老档案里翻找线索。 一查才发现,周总理生前就留过口信:"请银行代为保管,用特殊户头暂时存放,找到寄钱人,将钱款退还本人。" 原来这笔巨款几十年前就引起了他的注意,当时他就要求必须还给寄款人。银行行长回忆说,那年月找人难如登天,汇款是匿名的,信封上没写寄件人地址,大家找了大半年也没头绪。 最后只能按指示存进银行,就当是替国家保管一桩心意。一晃30年过去,存款涨到46.7万,当年的小秘密变成了历史悬念。 现在银行更拼命追查,翻遍旧文件和人脉,终于找到了汇款源头。那是一对姓刘的老夫妻,刘本昆和刘道蕊,他们就是这钱的真正主人。 故事得从更早说起,时间倒流到1940年代的英国伦敦,中国银行分行里新来了个英国姑娘叫多利,她干活认真仔细。 有一次,多利意外发现有人在盗取银行募捐的款项,这可不能忍,她站出来想制止那些坏蛋行为。没想到反被诬陷偷东西,银行高层一怒之下要开除她。 关键时候,中国青年刘本昆拍案而起替她撑腰。多利感激得不行,两人在工作中成了朋友,慢慢生出感情,最后结了婚。多利还给自己取了个中国名字叫刘道蕊,意思就是要当个地道中国人。 那时候中国刚解放,银行驻英国的办事处乱糟糟的,有人想卷款逃跑。刘本昆坚决留下来守护国家财产,他说不管多难,祖国的东西不能丢。 风波平息后,他心急着要回国效力,虽然英国工资高,回去赚的少得多,但他就是铁了心。刘道蕊二话不说跟着丈夫走,连英国国籍都放弃掉,成了个正式的中国公民。 回国后夫妻俩一看,国家搞建设处处缺资金,他们心里头一热,就商量着捐款帮忙。离开英国前把家当全卖了,凑齐1.2万英镑。 这在1960年代可是天价财富,放普通人身上够花半辈子。可他们没多想,就想把钱捐出去为国效力。 问题来了:捐给谁合适?交给一般机构怕用不到点子上,思来想去还是周总理最可靠。于是写了一张汇款单,塞进信封匿名寄出,附上信说这笔钱是给国家做贡献的。 周总理收到后,立刻意识到这份心意太贵重。他虽然感动,但觉得这是私人财产,国家不能收。赶紧安排人去追查寄款人,可那年代环境复杂,匿名信又没落款,查起来大海捞针。 事情拖下来,只能先存进银行,立个特殊户头等以后再处理。周总理当时就定下规矩:必须还回去,绝不能让老百姓贴钱为国奉献。 时间奔流,1997年银行再次找到刘本昆和刘道蕊时,两位老人已退休,日子过得简朴平常。他们一看钱成了46.7万,立马摆手不干:"捐给国家是咱本分,早就不想留名要利!" 银行员工急得团团转,眼看夫妻俩死活不收。刘道蕊瞧在眼里,提了个点子:"不如用这笔钱设立基金,表彰那些为中国银行事业有贡献的年轻人,这也是支持国家发展建设的方式。" 这个主意一拍即合,大家听了直点头。最终这笔巨款变成奖励基金,用在培养新一代银行才俊上。 其实,周总理的坚持退款和刘氏夫妇的执意捐款,骨子里都是一回事——不为名利,只为国家好。 这种精神像团火种,照亮中国从弱到强的路,提醒咱们老百姓:真正伟大的奉献,往往藏在静默无声中。 信息来源: 揭秘:周恩来总理巨额外汇存款之谜.2008-06-2514:53南方网

0 阅读:0
玉尘飞啊

玉尘飞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