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给我们泼冷水了!在我国二季度经济数据公布之后,德媒批评称,中国的数据光鲜,但隐患依旧。 他们死死盯着 5.2% 的经济增速,一口咬定这是 “昙花一现” 的 “虚假繁荣”。这些声音反复强调,这样的增长全靠短期因素撑场面。出口转向、提前发货、政府补贴,在他们嘴里成了 “数据泡沫” 的罪魁祸首。 他们甚至断言,这种增长根本没法持续。更有甚者,还摆出 “指导者” 的姿态 “好心” 建议,中国必须推出大规模提振计划,比如大幅提高养老金、彻底完善社保,不然就会错过稳定国内市场的机会。这话听着有条有理,实则是用西方的固有视角打量中国经济,压根没摸到中国发展的真实脉络。 德媒说中国经济靠短期因素堆数据,显然没看清中国经济的基本盘。就说出口转向,德媒盯着这点大做文章,说这是应对欧美需求疲软的无奈之举,迟早会撞上新兴市场的天花板。可事实是,二季度不少企业把目光从欧美转向东南亚、中东这些新兴市场,这不是临时起意的 “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外贸深耕多元化的必然结果。 过去十年,中国和东盟的贸易额翻了近一倍。RCEP 生效后,区域内关税减免、通关简化的红利持续释放。现在东南亚市场贡献的出口增量,不过是这些年深耕的自然回报。 这场 “转向” 背后,藏着中国外贸从 “规模扩张” 到 “生态深耕” 的深层变革。以东南亚市场为例,二季度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 11.6%,机电产品占比已攀升到 58%。越南组装厂需要的精密机床、马来西亚新能源项目用的锂电池材料、印尼镍矿加工线的智能控制系统,这些带着 “中国智造” 标签的产品,正在重构当地的产业链图谱。 德媒还揪着 “提前发货” 说事儿,暗示出口数据有水分。他们大概忘了,中国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宁波港的无人码头里,5G 远程操控的桥吊能把集装箱定位误差控制在 3 厘米内。上海到曼谷的班轮航线,现在每周有 12 班,比三年前翻了一倍。深圳一家光伏企业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优化航线,把产品运到巴西的时间从 45 天压缩到了 32 天。这种 “时间差” 带来的成本优势,哪来的 “虚假”? 至于政府补贴,德媒的理解更是跑偏。中国的产业支持政策从来不是 “撒胡椒面”。西方语境里的补贴常与短期刺激挂钩,中国的政策却在给产业升级 “搭梯子”。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补贴,推动了电池能量密度从 2015 年的 150Wh/kg 提升到现在的 300Wh/kg 以上。光伏产业的研发补贴,让中国组件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十年前的 50% 涨到现在的 80%。 更关键的是,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早就退坡了,但企业研发投入反而涨了 —— 二季度行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 28%,固态电池、车规级芯片这些 “卡脖子” 领域的突破,靠的是市场倒逼,不是财政输血。现在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同比增长 40%,光伏产品远销 190 多个国家,这些都是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的票。 再看 5.2% 的增速,里面藏着实实在在的结构优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5%,比一季度提高了 8 个百分点。暑期档电影票房突破 80 亿,旅游收入恢复到 2019 年同期的 110%。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升至 5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长 9.2%。这些数据背后,是餐馆里的烟火气,是直播间里的下单声,是写字楼里的键盘响。 德媒建议的 “大规模提振计划”,其实没看懂中国的施策逻辑。中国从来不会搞 “大水漫灌”。养老金已经连续 20 年上调,医保覆盖人数稳定在 13.6 亿。地方政府发放的消费券精准投向餐饮、零售,带动消费的乘数效应超过 3 倍。对中小企业的减税降费,今年前六个月就超过 7000 亿。这些措施像 “针灸”,瞄准痛点发力,比西方那种 “猛药” 更符合中国的经济体质。 说到底,德国媒体的质疑,还是带着西方中心主义的偏见。他们习惯了用自己的经济周期套中国的发展节奏,却没看到中国经济的韧性从来不在 “短期刺激” 里,而在 14 亿人的市场规模里,在完整的产业链条里,在持续推进的改革开放里。5.2% 的增速或许不是最亮眼的数字,但它是高质量发展路上的扎实一步。那些嘲笑 “虚假繁荣” 的声音,终会被中国经济稳步向前的脚步声盖过。
我国GDP增速5.3%刚出炉,西方媒体又开始唱衰了。中国上半年经济数据一公布
【7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