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和珅临死前,皇帝问他:“你贪了朝廷这么多银子,难道花得完吗?”没想到,和珅只回了一句话,就让皇帝当场愣住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公元1799年2月7日,统治中国六十年的乾隆皇帝驾崩。
他身边最受宠信、权势熏天的大臣和珅,立刻失去了最大的靠山。
仅仅半个月后,新登基的嘉庆皇帝便以雷霆手段查抄和珅府邸,将其逮捕下狱。
这位富可敌国的权臣,最终被判处凌迟,从云端跌落深渊。
和珅的倒台并非偶然。
早在1796年乾隆“禅位”给嘉庆时,暗流就已涌动。
精明的和珅在乾隆宣布立储前夜,派人给还是皇子的嘉庆送去一对玉如意,意图“泄露天机”以换取拥戴之功。
这步棋大错特错。嘉庆早已对和珅长期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插手皇家事务深恶痛绝。
送玉如意之举,反而暴露了和珅权势的膨胀和对皇权的威胁,坚定了嘉庆日后铲除他的决心。
嘉庆登基后的三年,实权仍握在太上皇乾隆手中,嘉庆形同傀儡。
更让他憋屈的是,晚年的乾隆口齿不清、记忆力衰退,常常前言不搭后语。
嘉庆难以理解其意图,而常年侍奉乾隆、深谙其心的和珅,成了不可或缺的“传声筒”。
军政大事、日常要求,几乎都由和珅代为传达甚至奏报。
嘉庆对此愤怒却无奈,深知只要乾隆在世,就动不了和珅,只能隐忍等待。
权势巅峰的和珅迷失了方向。
他派亲信监视嘉庆,被嘉庆以沉迷享乐的假象麻痹。
更过分的是,他利用乾隆信任,将嘉庆倚重的老师朱珪排挤出权力中心。
这些举动都在挑战皇权底线。
乾隆并非完全被蒙蔽。
这位精明的太上皇对和珅的贪腐心知肚明,甚至暗示嘉庆在自己身后处置和珅,抄家以充实国库。帝王心术,深不可测。
乾隆一死,嘉庆立刻行动。
他先任命和珅为乾隆丧仪总管,实为软禁宫中,切断其与外界的联系。
次日,便以“年事已高”为由,解除和珅大部分实权,罢黜其亲信。
接着,在嘉庆授意下,朝臣纷纷倒戈,弹劾奏章如雪片飞来。
嘉庆顺势收下奏章,亲自罗列和珅二十大罪,首条便是“泄露机密,妄图拥戴为功”,直指送玉如意旧事。
和珅随即被革职下狱。
抄家结果震惊朝野:现银高达八亿两!
还有无数珍宝田产。
当时清廷年收入仅四千万两,这笔横财印证了“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民谚,但无法挽回王朝颓势。
狱中,嘉庆质问和珅:“贪这么多钱,能花完吗?”
和珅自知必死,答道:“奴才虽贪,实属情非得已。所得银两,大半用于供奉太上皇晚年巡幸、营建宫苑之需,奴才…亦算尽忠矣。”
此言并非全为狡辩。
乾隆晚年奢靡无度:耗费巨资、历时六年修建宁寿宫及花园。
六次南巡江南,每次动用数百船只、数千随从,沿途修建行宫,花费数百万两,掏空国库,祸害百姓。
皇太后及自己八十大寿庆典极尽奢华。
效仿康熙举办两次“千叟宴”,耗费巨大。
支撑乾隆奢靡的钱从何来?
国库早已空虚。
作为乾隆的“大管家”,和珅利用职权,通过贪污、卖官、勒索、经营皇商等手段疯狂敛财。
这些财富,部分满足乾隆享乐,部分流入乾隆私库,还有相当部分落入和珅腰包。
乾隆心知肚明,但需要和珅搞钱满足私欲,故长期纵容。
乾隆是和珅贪腐的最大保护伞和受益者。
嘉庆无言以对。
乾隆奢靡是事实,但这无法开脱和珅的罪孽。
和珅忘了,他早年凭真才实学和出色能力赢得赏识,也曾勤勉拒贿。
权力与金钱最终腐蚀了他。
最终,嘉庆将凌迟改为赐自尽。
1799年2月22日,和珅在狱中以白绫结束生命,终年49岁,留下“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的绝命诗。
他的一生如梦幻戏剧,从三等侍卫到位极人臣,聚敛富可敌国的财富,终因贪婪身败名裂。
他的倒台带来巨财却未能挽救清朝,腐朽的体制下,一个和珅倒下,还会有更多“和珅”站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