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空军部长梅因克在国会爆出重量级情报:中国火箭军已有超3000枚导弹,其中900多枚直指台海,400多枚为巡航导弹。这一数字令人瞠目结舌,远超外界想象。它不仅揭示了中国军力的惊人增长,也让台海局势的紧张程度再度升级。中美之间的战略天平是否已悄然倾斜?未来的亚太安全又将走向何方? 在听证会上梅因克详细拆解了火箭军的战力构成。 他提到,火箭军针对台海的900多枚短程弹道导弹中,包括东风-11、东风-15等型号,这些导弹采用机动发射车部署,可在战时快速机动至东南沿海,对台岛机场、港口等关键目标实施“点穴式打击”。 更关键的是,这些导弹的精度已从早期的圆概率误差数百米提升至10米以内,部分型号甚至达到米级。 配合卫星制导和末端修正技术,即便是台军精心构筑的地下指挥所和加固机堡,也难以抵挡这种“手术刀”式攻击。 除了台海方向,火箭军针对美军在亚太的部署同样形成“饱和威慑”。 梅因克指出,解放军有1300枚中程弹道导弹覆盖第二岛链,500枚中长程导弹可威胁阿拉斯加及澳大利亚北部。 这些导弹包括东风-21、东风-26等“航母杀手”,其射程覆盖西太平洋大部分海域,可直接威胁美军航母战斗群。 更让美军头疼的是,火箭军还装备了东风-17、东风-27等高超音速导弹,这类武器采用“乘波体”气动布局,飞行轨迹不可预测,现有反导系统根本无法拦截。 五角大楼的焦虑并非空穴来风,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的报告显示,若中美在台海爆发冲突,火箭军能在开战初期用导弹将美军在亚太的空军基地彻底瘫痪。 报告特别提到,日本横田、嘉手纳等基地可能在12天内丧失作战能力,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甚至可能在48小时内陷入瘫痪。 这种“区域拒止”能力的核心,在于火箭军构建的“卫星+无人机+地面雷达”天基侦察网络,能实现“发现即锁定、锁定即打击”的闭环作战。 面对火箭军的压倒性优势,美军的应对显得捉襟见肘。 自上世纪80年代与苏联签订导弹裁军条约后,美军几乎裁撤了全部陆基常规导弹,主力洲际导弹主要用于战略核威慑,无法应对常规战争中的精确打击需求。 尽管美国近年重启高超音速导弹项目,但其AGM-183A导弹五次试射四次失败,量产计划更是遥遥无期。 相比之下,火箭军的导弹不仅种类齐全,产能和成本控制能力更是全球独一档——仅东风-10系列巡航导弹的年产量,就超过美军同类武器的十年总和。 值得玩味的是,梅因克在强调“中国威胁”的同时,不忘向国会索要更多军费。 他在听证会上直言,美军需要加速高超音速武器的量产,并降低采购成本,“至少要能买得起10枚以上此类导弹”。 这种“以威胁促拨款”的套路,与美国军方过往渲染“俄罗斯导弹威胁”的操作如出一辙。 但现实是,即便美国砸下重金,其高超音速武器的技术成熟度和实战能力仍落后中国至少5年。 当前的亚太安全格局,正经历着冷战结束以来最深刻的变革,火箭军的崛起不仅打破了美军在西太平洋的军事垄断,更重塑了大国博弈的底层逻辑。 当美国还在纠结如何拼凑“反导网络”时,中国已通过“导弹饱和攻击+天基侦察体系”构建起全新的战略威慑范式。 这种力量对比的悄然转变,或许意味着亚太地区的“导弹霸权”时代已经来临,而如何在新的力量平衡下寻求稳定,将是中美两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必须面对的共同课题。
原来,在发射空空导弹时,导弹与挂架的分离是通过“爆炸”方式完成的。此次山东舰访问
【4评论】【3点赞】
夣啲點豴
才这点你是多么看不起世界第一制造大国没有之一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