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12岁的莫言透过窗户纸的破洞,看到一名男教师正往女教师郑红英的裤腰里塞花生,郑红英“咯咯”地笑个不停。但莫言怎么都没想到,一个窥探,竟断送掉自己升中学的机会。而且,这一辍学就是17年!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出生在山东高密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里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但父母还是希望孩子们能多读点书。莫言是老小,上面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从小就喜欢听村里老人讲故事。他家没什么书,他就借邻居的旧报纸看,晚上点着煤油灯,眼睛瞪得大大的,生怕错过一个字。那时候,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能上中学,走出农村。 可1967年,这个梦想却突然断了线。那年他12岁,刚小学毕业,按理说该升中学了。但一天晚上,他被老师叫去学校送作业本,路过办公室时,闻到一股炒花生的香味。他好奇心重,凑近窗户一看,发现男老师正和代课老师郑红英闹着玩。郑红英笑得开心,可这画面在莫言心里却留下了阴影。第二天,他把这事告诉了好友张立新。张立新是个闲不住的主儿,听完就在村里大队部的墙上画了幅画,把这事儿画了出来,还写上了郑红英的名字。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画一传开,村民们议论纷纷,郑红英丢了面子,心里恨得牙痒痒。她也不是什么好惹的人,仗着自己在村里的关系,硬是记住了莫言。到了第二年,县里办了农业联合中学,莫言本来有机会入学,可郑红英却跳出来,拿莫言家是中农成分说事儿,硬生生把他挡在了门外。莫言的姐姐跑去求情好几回,可人家根本不理。结果,莫言就这么辍学了,书包还没背热乎,就得扛锄头下地。 辍学后的日子不好过。莫言跟着人民公社干活,每天在地里忙活,风吹日晒,皮肤晒得黑乎乎的。家里人看着他年纪小就干重活,心疼得不行,可也没办法。那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学校关的关,停的停,农村孩子想读书比登天还难。莫言心里憋着一股劲,他不甘心就这样一辈子种地。晚上干完活,他借着微弱的灯光翻书,能找到啥读啥,哪怕是破报纸,他也看得认真,还拿个小本子记下自己的想法。 几年后,靠着亲戚帮忙,莫言去了县里的棉花加工厂当临时工。厂里的活儿比地里轻松点,他也有了喘口气的机会。他开始试着写点东西,把小时候听的故事和自己的经历记下来。那时候他没想过当作家,就是觉得心里有话想说出来。厂里的同事看他老写东西,还笑他是个“书呆子”,可他不在乎,就这么一点点攒着自己的梦。 1976年,21岁的莫言终于等来了转机。他参了军,穿上了绿军装,离开了高密。军队的生活让他开了眼界,也让他接触到更多书。那时候部队里有文化活动,他抓紧时间读,抓紧时间写。军旅生涯给了他新的灵感,他开始把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变成文字。1978年,他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春夜雨霏霏》,没想到还真有人看,还夸他写得好。这给了他信心,他觉得自己这条路没走错。 之后几年,莫言的笔越写越顺。1985年,他写出了《透明的红萝卜》,那种对苦日子的细腻描写,让很多人看了都觉得心里一震。1986年,《红高粱》问世,这部作品彻底让他火了。故事里那些农村的味道、人的挣扎,都是他小时候亲眼见过的。他没上过多少学,可他硬是靠着自学和生活经验,把这些写得活灵活现。 2012年,莫言拿下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了中国文学的一张名片。他的成功不是靠运气,而是靠他在苦日子里攒下的那股韧劲。从12岁辍学到57岁站上世界舞台,整整45年,他用自己的笔证明了一件事:只要不放弃,啥样的坎都能迈过去。他的故事不光是他一个人的经历,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那时候,像莫言这样被环境逼得没办法的孩子有多少?又有几个能像他一样闯出来? 莫言后来回忆起那段日子,说自己从没恨过谁。他觉得,那些挫折反倒逼着他走上了写作这条路。郑红英的事,他提得不多,但那次窥探确实成了他人生的大转折。没那件事,他可能老老实实上中学、当老师,可也就不会有今天的莫言。命运这东西,谁说得准呢?
看了体制内大家捅的篓子,我真的快笑翻了哈哈哈哈哈哈哈
【1评论】【5点赞】
风云
心里有阴影,也难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