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刘涌被执行死刑前十分镇定,苦笑看妻子、拒绝更换新衣服,押到殡仪馆抬进执行车,行刑时他未作挣扎,只提出了两个要求,喝一口白酒,让妻子在脚镣处塞进一元钱。 2003年,刘涌,这个沈阳曾经呼风唤雨的黑社会头目,面对死刑时却显得异常镇定。他苦笑着看了妻子一眼,拒绝换上新衣服,甚至在行刑前提出了两个要求:喝一口白酒,让妻子在脚镣处塞进一元钱。他为啥这么做? 刘涌的故事,得从他怎么爬到沈阳黑道顶端说起。1960年出生在沈阳一个普通家庭,他年轻时没啥大志向,就是个街头混混。后来赶上80年代经济改革,社会乱象丛生,他瞅准机会,靠着胆大心狠,从小打小闹干到了涉黑“大佬”。到90年代,他的手已经伸进了沈阳的娱乐、建筑甚至房地产,手下几百号人,横行霸道没人敢惹。 那时候的沈阳,黑社会势力渗透得厉害。刘涌靠暴力起家,打砸抢烧是家常便饭。他手下有个“拆迁队”,专门干强拆的活儿,敢反抗的,要么被打得不敢吱声,要么直接“消失”。他还开了好几家娱乐场所,表面上是生意,背地里全是违法勾当。沈阳人提起他,既恨又怕,但敢怒不敢言。 2000年,全国“打黑除恶”专项行动开始了,刘涌的好日子到头了。中央下了决心,要把这些地方毒瘤连根拔起。那年10月,他被抓,警方顺藤摸瓜,挖出了他一大堆罪行:故意伤害、非法持有枪支、敲诈勒索、组织黑社会,罪名多得数不过来。光是涉案金额,就高达几千万。那时候几千万啥概念?普通人一辈子都挣不到。 审判过程不简单。刘涌这人狡猾,抓他容易,定罪难。他有钱有势,找了顶尖律师团,庭上翻来覆去喊冤,说自己是“合法商人”。但证据摆在那儿,铁证如山。2001年一审,他被判死刑。可这还不算完,他上诉,二审改成了死缓。消息一出,舆论炸了锅,老百姓不干了,觉得法律被钻了空子。 这事儿闹得太大,中央直接干预。2003年,最高法提审,推翻二审判决,改回死刑立即执行。这下,刘涌彻底没戏了。10月8号,死刑执行那天,他被押到殡仪馆,抬进执行车。整个过程,他没挣扎,没喊冤,就那么平静地接受了。 说到他那两个要求,喝一口白酒,可能是想给自己壮个胆,或者就是单纯想最后尝一口人间的味儿。至于让妻子在脚镣塞一元钱,有人说是迷信,觉得钱能“买路”,让他下辈子别太苦。但具体为啥,外人只能猜,谁也不知道他心里咋想的。 刘涌的覆灭,不是他一个人的事儿。90年代那会儿,黑社会在不少地方扎根,靠的是啥?一是社会转型期监管松,二是地方保护伞。他背后,就有不少官员给他撑腰。抓他之后,这些人也跟着落马,沈阳官场震了好一阵子。这场“打黑”,不光收拾了刘涌,还震慑了其他黑势力。 再说他为啥镇定,可能他早知道跑不掉。从被抓到死刑执行,整整三年,他有足够时间想明白自己的下场。苦笑看妻子,或许是无奈,或许是觉得自己对不起家人。拒绝换新衣服,可能觉得没必要再装了,反正结局都一样。 这场审判,对社会影响深远。当时“打黑除恶”刚起步,刘涌案是个标志性事件。全国上下都盯着沈阳,看法律能不能动真格。结果证明,正义不缺席,迟早会来。沈阳后来治安好了不少,老百姓日子也踏实了些。当然,刘涌这人没啥值得同情的。他手上沾的血和泪太多,多少家庭被他毁了。他的死,是罪有应得,没人会觉得他冤。
2003年,刘涌被执行死刑前十分镇定,苦笑看妻子、拒绝更换新衣服,押到殡仪馆抬进
运赛过去
2025-04-28 10:58:14
0
阅读: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