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平同志,如果派出去的留学生不会来怎么办?” 1978年,为了打破国内无留学生的情况,邓小平开始大力推广留学生,以期待日后能有更多的青年能支撑起我国未来的发展。 但正是在这个时候,有人担心留学生一去不回,问出了这番话,但是对于这些人的疑问,邓小平只用了一句话,就让在场的众人佩服不已。 1978年,随着新中国改革开放,原本停滞不前的高考也随之恢复。但是,从现如今的状况来看,想要让我国能跟得上世界的进程,加速我国现代化的发展,只是依照现如今的人才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年6月,清华校长带着自己做的教育汇报工作前来时,也带了一个消息,现如今有很多国家提出了想要和我国交换留学生的想法。 而当这一消息的一经提出,立即得到了邓小平的支持,邓小平表示“对于这个问题,我是举双手赞成,而且要大量的派,越多越好,在这上边投钱是十分值得的,关于后续的问题就由教育部对接。” 然而,当教育部部长蒋南祥在得知邓小平的指示后,又忧又喜。喜的是如果这一项目能成功,未来我国将会有更多的学子可以接触到更高尖端的技术,到时反哺于我国未来科学,其成果将会是十分巨大的。 而忧心的事情是,鸡蛋放到别家孵化,等到时候硕果丰收的时候,这些留学生不回来了该怎么办。其实,拥有这个疑问的,不止蒋南祥一人,不少领导人在得知这一消息后,也纷纷表示反对。 但是相较于这些人的担心而言,邓小平却对此淡定的多“你把人派出去,就不要怕人跑了,这跑了10%还剩90%,跑了20%还剩80%.” 邓小平的这番话,让众人顿时豁然开朗,如果只是纠结于可能会失去的20%,那么也就不会有能回国报效的80%了。而让众人更为佩服的事情是,邓小平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巨大魄力。 小平同志提出这项指示不久后,随着中美就留学事宜的商定,至此,中美互派留学生的事宜也成为现实。 而经过两国艰难的商量,最终决定,未来中国可以在协议之下,派遣留学生到美国,而美国也可以依照规定派遣留学生到美国。 原本,教育部根据各方面的安排,将留学生出国的时间订到了1979年的9月。但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美两国的建交也就此提上了日程,也正是因为如此赴美的时间直接提前了几个月,改到了1978年的12月。 正是因为时间的匆忙,因此从泱泱学子中挑选人才的时间也变得更加紧迫,为了优中选优,教育部只能放弃原先的计划,将选拔的范围放到了国家科学院与重点院校之中。 而除此之外,因为不少人从未了解过美国的生活,因此在敲定留学生名单后,教育部又针对学生们的口语以及为了适应美国生活的各方面情况进行了培训。 1978年12月26号晚上,52名学子带着国家的殷殷期盼登上了飞机。 而在留学生抵达美国不久后,1979年1月邓小平夫妇也代表着中国踏上了美国的土地,在这别开生面的两国建交中,快速吸引了来自全世界人们的关注。 除了就中美建交进行奔波以外,邓小平夫妇还特意设置宴会招待了这些学生。 对于将这些学生派出来,邓小平究竟背负着多大的压力,别人可能不知道,但是卓琳一定是最清楚的,于是在宴会结束后,卓琳特意将学生们围聚到一起说道“现在,国家派你们过来十分不易,祖国人们都在等待你们回国,你们到时候学成了一定要回国啊,你们要是不回去的话,小平同志是会着急的。” 众人纷纷点头,毕竟作为第一批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他们就是国家的希望,如果第一批人都不回去,到时候后续的留学开展,也将会更加困难了。 因此,在这近两年的学习时间里,这些学生们都抓紧时间学习,而等到归国时期到来时,除了一个人延期归国,其他人都如期回到了祖国,奔赴各自的岗位,成为了祖国的中流砥柱。 从那以后,留学热潮也随之展开,而随着大量学有所成的留学生回国,祖国的建设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日新月异,而这一切与小平同志的远见是完全分不开的。
小平同志,如果派出去的留学生不会来怎么办?” 1978年,为了打破国内无留
史说畅谈呀
2025-04-27 14:02:34
0
阅读:94
农民
伟人邓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