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

墨舞风华姿 2025-04-27 12:20:15

1950年,28岁就退休在家的清朝摄政王载沣,晚年以90万斤小米的价格卖掉了曾经代表着皇族荣耀的醇亲王府。儿子为此难以理解,大声的质问他“为什么?”然而他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就让儿子闭了嘴。 载沣,1883年2月12日生于北京醇亲王府南府,是道光帝第七子奕譞的第五子。他出生时,家族正经历巨变,二哥载湉被选为光绪帝,过继给咸丰帝,家中长子早夭,载沣因此成了实际上的长子。1889年,家族搬到什刹海北府,他在那里度过童年。1890年,7岁的他因兄长相继去世,袭封醇亲王,成为清廷最年轻的王爵继承者。这时的他,背靠皇族荣耀,前途看似一片光明。 1900年,庚子事变让清廷乱成一团,他的未婚妻和岳母在战火中自尽殉难。次年,《辛丑条约》签订,清廷为安抚德国,派他出使赔罪。载沣在德国不卑不亢的表现赢得尊重,回国后慈禧赏识他,赐下金银绸缎,还把养女指婚给他。这桩婚姻后来生下溥仪,成了他命运的关键转折。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相继去世,溥仪年仅两岁登基,载沣被推上摄政王的位置。他每天早起处理政务,推行新政,裁撤冗员,建立禁卫军,还罢免了袁世凯,可谓意气风发。然而,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清廷大厦将倾,他颁布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辞去摄政王职务。那年他才28岁,就彻底退出权力舞台,退回醇亲王府过起了隐居生活。 退隐后的载沣不再过问政治,日子过得低调平静。他翻翻旧书,教孩子读书写字,日子虽清苦却也安稳。1949年北平解放,他积极适应新社会,取消府里繁琐的礼节,家人互称“同志”,饭桌上也只有粗粮淡菜。到了1950年,生活越来越难。王府年久失修,漏雨严重,仆人被遣散,收入断了,八个儿女的开销压得他喘不过气。他开始变卖家产,可那点钱根本不够用,日子还是紧巴巴的。 这时,国立高级工业学校看中了醇亲王府,想买下来办公。载沣听后心里很复杂。这座府邸从康熙年间赐给明珠,传了好几代,见证了家族的起伏,如今是他最后的依托。卖掉它,就像割舍过去的一切。可他又想,清朝早没了,王府留着不过是空壳,守着它只会拖累自己。卖给国家,既能换点钱补贴家用,又能让房子派上用场,何乐而不为呢? 一番权衡后,他决定以90万斤小米的价款卖掉王府。钱到手后,他分了两份,一半留给家里用,一半平分给八个子女。儿子听说后气炸了,跑来质问他为什么要卖祖产。载沣没生气,只是平静地说:“留着它又有啥用呢?”儿子愣住了,再也没话可说。 卖掉王府后,载沣带着家人搬到东四北魏家胡同的小宅院。房子简陋,院里只有一口老井和几棵瘦枣树,家里摆设也只有几张木桌硬床。他不再讲究排场,废掉繁琐礼节,家人互称“同志”,一日三餐不过是面饼稀粥。1950年6月,他又把魏家胡同的房子卖给政务院,拿钱补贴家用。7月,全家搬到东城利溥营的平房,门口挂着褪色木牌,日子过得更接地气。 他每天清晨拄杖散步,沿着石板路走到街角,偶尔和邻居打个招呼,生活平静而简单。1951年初,他因年老体弱感染风寒,身体迅速垮掉。2月3日清晨,他在简陋的木床上安详去世,享年68岁。丧事由儿子溥任和弟弟载涛操办,家里设了简单灵堂,灵前放着他用过的拐杖和一卷旧书。葬礼当天,天空飘雪,送葬队伍步行到北京西郊福田公墓,墓碑上只刻了姓名和生卒年月,朴实无华。

0 阅读:1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

墨舞风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