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冉益智叛变,供出了罗广斌,但罗广斌的哥哥是中将,特务不敢得罪,就提前

江樵品史 2025-04-26 15:21:05

1948年,冉益智叛变,供出了罗广斌,但罗广斌的哥哥是中将,特务不敢得罪,就提前打了招呼:“你弟弟是共产党!” 1948年的中国,内战正处于白热化阶段。在四川这片土地上,一对亲兄弟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长兄罗广文凭借军事才能,逐步晋升为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统领数万大军,在蒋介石的部下中位居要职。弟弟罗广斌则选择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他最终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 这对兄弟生长在四川成都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从小锦衣玉食,享受着优渥的生活。家族对他们寄予厚望,期待他们能够继承家业,在国民政府的统治下过着富足安逸的生活。 然而,年轻的罗广斌在求学过程中,发现了与家族期望完全不同的人生价值。他与一位贫寒的同窗相恋,这段感情遭到了家庭的强烈反对,父母更是限制他的人身自由,禁止他外出。 面对封建家庭的束缚,罗广斌选择了离开。他来到了云南,进入西南联大求学。在这所汇聚了众多进步知识分子的学府中,罗广斌接触到了新思想。 在西南联大期间,进步教师马识途对罗广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马识途不仅是一位教师,更是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他向学生们传授进步思想,启发他们关注社会现实。 在马识途的影响下,罗广斌开始积极参加学生运动,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观点。他不再是那个只知道享受优越生活的富家子弟,而是开始思考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命运。 后来,罗广斌转学到重庆。在这座战时陪都中,他结识了地下党员江竹筠等进步人士。通过他们的引导,罗广斌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和主张。 经过深思熟虑,罗广斌做出了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重大决定: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决定意味着他将与自己的家庭背景彻底决裂,走上一条充满危险的地下斗争道路。 从此,罗广斌过上了双重身份的生活。在外人眼中,他依然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弟弟,但实际上,他已经成为了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在重庆这座城市中秘密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1948年,重庆地下党遭受了沉重打击。地下党领导人冉益智被捕后叛变,一口气供出了135名地下党员,其中就包括了罗广斌。 特务头子徐远举在审查材料时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信息:被供出的罗广斌竟然是国民党第15兵团司令罗广文的亲弟弟。这个发现让徐远举不敢贸然行动,他决定先通知罗广文。 徐远举打电话给罗广文,告知他弟弟是共产党的消息。罗广文权衡利弊后,表示同意逮捕自己的弟弟,还说这样可以给他一个教训。 罗广斌被捕后被关进了重庆著名的渣滓洞监狱。特务们对他进行了多次审讯,但因为顾忌他哥哥的身份,没有使用严刑逼供的手段。 徐远举想出了一个缓兵之计,他让罗广斌的父亲来劝降。但这个计划并没有奏效,罗广斌始终保持沉默,拒绝透露任何组织信息。 特务们又想出了新的办法,他们安排叛徒冉益智与罗广斌当面对质。然而罗广斌表现出了坚定的立场,面对背叛组织的冉益智,他选择了沉默以对。 在狱中,罗广斌的特殊身份一度让其他难友对他产生怀疑。大家担心他会利用家庭背景获得特殊待遇,甚至可能背叛组织。 但随着时间推移,罗广斌用实际行动赢得了难友们的信任。当他被戴上沉重的脚镣时,监狱里的难友们纷纷用手势向他表示支持和鼓励。 1949年,新中国即将成立的消息传到了监狱。在这个特殊时刻,罗广斌提议用他的红色被面制作一面五星红旗。 这面秘密制作的红旗成为了难友们的精神支柱。大家用黄纸剪出五角星,小心翼翼地粘在红色被面上,这面特殊的五星红旗象征着他们对新中国的向往。 在狱中,党组织考虑到罗广斌的特殊身份可能会让他有更大的生存机会,便委托他记录狱友们的资料。这是一项既危险又重要的任务。 罗广斌开始默默记录每位难友的情况,包括他们被捕前的工作、被捕的经过,以及在狱中遭受的折磨。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对革命历史最真实的记载。 1949年11月27日,国民党在重庆的统治即将结束。渣滓洞和白公馆的特务们开始疯狂屠杀被关押的共产党员。 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渣滓洞传来了紧急电话,请求增援。大部分特务匆忙赶往渣滓洞,只留下看守杨欣典看管白公馆的囚犯。 在确认其他特务已经离开后,杨欣典打开了牢门。19名共产党员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成功突破重围,逃出了白公馆。 这次成功越狱,使罗广斌有机会完成狱中党组织交给他的重要任务。他开始整理在狱中记录的大量资料,准备向党组织汇报。 罗广斌用了大量时间,写成了一份长达2万字的详细报告。报告记录了重庆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的全过程,以及党员同志们在狱中英勇斗争的事迹。 1958年,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罗广斌和杨益言开始合作创作长篇小说《红岩》。这本小说以真实的历史为基础,再现了革命志士们在狱中与敌人斗争的英勇事迹。 《红岩》出版后立即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了一部重要的革命历史题材作品。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形象,都是根据真实的革命烈士塑造的。

0 阅读:0
江樵品史

江樵品史

往古者,所以知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