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之“书同文”可以称得上华夏文治的不世之功,纵有“焚书”之弊,亦掩盖不了其光

小牧童那小罡啊 2025-04-24 14:41:57

秦始皇之“书同文”可以称得上华夏文治的不世之功,纵有“焚书”之弊,亦掩盖不了其光辉。而汉武帝“独尊儒术”,奠定了中国之后两千多年的想基础,亦是光辉璀璨。而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又怎会只有这一个文治之功呢?   西汉武帝时期设立了“内朝”(又称“中朝”)与外朝的“三公九卿”相对应,内朝的官员大多由武帝的亲信担任,从而将外朝国家的行政权和军权更进一步转移到了皇帝自己手中,从而增强了政事决策和军事决策的高效性。   内朝官员最初大都是非正式的官职。比如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以及大司马和四方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虽然是皇帝信任之人,但官秩大都不是很高。   这就意味着内朝官员权重位低,必须对武帝绝对忠诚才能维持自身的地位。   而内朝官中的大司马更是取代了太尉(汉武帝时期废“太尉”官职),成为统领全国兵马的重要军事职务,这其中刘彻的深意就更为不言而喻了。   武帝登基后,汉朝已经经历过了高祖、吕后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盛世,当世时国家财富充盈,人口众多,故而刘彻有信心也有底气在对匈奴的战略上转守为攻,内朝由此而生。   在以汉武帝刘彻为核心,众多内朝官员的辅助下,中央决策层空前高效统一,在经过大将军卫青的“七战七捷”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四战四捷”后,匈奴远逃漠北,汉匈之战最后以汉朝获得胜利而告终。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在汉武帝内朝文治的推动下,才有了刘彻带领的汉朝的武功。   那么,内朝制度既然可以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为什么后世的朝代没有沿用刘彻的这一举措呢?其实这和内朝的发展脱不了关系。   内朝官员因为在国家启动“战争机器”后发挥的重大作用,官秩逐渐的提高,官职也在最终确定了下来,这就又形成了“尾大不掉”的趋势。   内官权位的逐渐扩大也是不断地增加了其对皇权的威胁,内朝成为养成“把持朝政的权臣”的土壤这就会引起君主的警觉,于是内朝制度被逐渐的废弃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不过,因为内朝制度有利有弊,它既存在着对君主权力的威胁,又能在特定的时期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在某些历史时期,内朝制度又“换了个马甲”又出现在中央的朝廷之中。   就比如东汉的尚书台,其主官尚书令及其属下的各部尚书,一开始也是官秩低微,但掌握实权。   和初期的内朝制度何其相似?同样的,在依附皇权后尚书台也能发挥巨大的政治作用,这与内朝制度又有什么不同呢?   而经过了许多年的时移世易后,尚书令及各部尚书也变成了位高权重的大员,在隋唐正式确立,形成了三省六部制。这种由内而外的演变,由“位低权重”到“位高权重”的“逆袭”,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也着实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   和东汉的“尚书台”类似,明朝的“内阁司礼监”还有清代的“军机处”,这些都是内朝制度套了个马甲又活跃在中央朝廷之中。   鲁迅先生不就说过“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吗?有对应的历史需求,“它”就会在那个历史时期出现,承担着它的历史使命。   汉武帝开创内朝制度,之后政令皆出于内朝。故内朝制度得以与汉武帝的雄心壮志相得益彰。   但凡事有利有弊,内朝制度固然可以迸发出强大的政治潜力,促使决策高效统一,亦可强化君权。   可如果没有把控好的话,就会让内朝官员的权力空前膨胀起来,甚至会反过来威胁到皇权本身。这其中便需要一个制约,以刘彻的帝王心术可以做到,后世的许多帝王也可以做到,这也是内朝能够不断的“换马甲”再出现的原因。

0 阅读:10

猜你喜欢

小牧童那小罡啊

小牧童那小罡啊

天罡星,北斗七星的斗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