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美媒质疑“领先25年”论断,中国海军装备快速发展,亚太战略平衡面临新考量

近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宣称美国核潜艇技术领先中俄“至少25年”,并表示美方潜艇经常抵近中俄海岸而不被发现

近期,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一次内部会议上宣称美国核潜艇技术领先中俄“至少25年”,并表示美方潜艇经常抵近中俄海岸而不被发现。然而这一说法很快遭到美国多家媒体的质疑,其中一些媒体更以“史诗级超越”来形容中国在海军装备领域取得的进展,形成鲜明对比。

特朗普此番言论恰逢美国海军推进“哥伦比亚”级战略核潜艇计划面临多重挑战之际。该计划受到预算限制、船厂设施老化及供应链不稳定等因素制约。与此同时,卫星图像显示中国渤海造船厂正在同时进行多艘093B型核潜艇的舾装工作,并有大量095型核潜艇分段可见,展现出可观的建造效率。美国《军事观察杂志》对此评论称:“当总统仍在谈论领先年份时,中国的船台正用铆钉将差距一步步缩小。”

该杂志进一步指出中国在三个关键领域展现出的进步。首先是电磁弹射与舰载机协同方面,2025年9月流出的视频显示,中国福建舰成功完成歼-35隐身战机的连续三次电磁弹射起飞,且均为满载状态。相比之下,美国F-35C与“福特”级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仍处于测试调整阶段,尚未形成稳定作战能力。

在核潜艇领域,中国最新型093B可配备24个垂直发射单元,兼容鹰击-19高超音速导弹、反潜助飞鱼雷及对陆攻击巡航导弹等多种武器,构建起约1000公里范围的打击圈。这种“非对称”作战理念目前尚未得到美军的有效应对。更值得注意的是建造速度:中国在过去四年间共下水15艘核潜艇,年均3-4艘;而美国“弗吉尼亚”级BlockⅤ型的建造周期需24个月,且核潜艇总数已从高峰期的71艘降至60艘以下。

曾经被西方戏称为“水下拖拉机”的中国早期核潜艇,如今已实现技术跨越。093B型采用泵喷推进器、自然循环反应堆与浮筏减振等技术,水下辐射噪声降至95分贝左右。更先进的095型据信采用无轴泵喷和X型尾舵设计,噪声水平可能接近90分贝,与美国“弗吉尼亚”级改进型相当。尤其令美方关注的是鹰击-19高超音速导弹的上艇,该型导弹速度可达10马赫,射程1000公里,使得美军航母编队可能在进入有效打击范围前就面临水下威胁。

在航母发展方面,美国自2010年即开始陆基电磁弹射试验,但因飞控软件、储能电机等问题迟迟未能形成完整战斗力。中国福建舰2022年下水,2025年已完成歼-15T、歼-35及空警-600三种舰载机的连续弹射试验,实现了从技术验证到战斗力生成的快速过渡。美国媒体承认,中国用6年时间走完了美国15年的发展历程。

第六代战机研发也呈现类似态势。美军NGAD项目因预算超支于2025年3月暂停,需重新规划;而中国被称为歼-40的验证机已在西北某试飞院进行滑跑测试。据智库分析,该机型可能采用变循环发动机和三面阵太赫兹雷达,其空战半径较F-22提升约40%。若能在2027年前实现小批量生产,美军在西太平洋的空中优势将面临挑战。

这种发展差异的根源值得深思。冷战时期美国核潜艇技术领先世界,1954年建成“鹦鹉螺”号,在冷战高峰时年均可下水5-6艘“洛杉矶”级核潜艇。然而苏联解体后,订单锐减导致产业链萎缩,能建造核潜艇的船厂从13家减少至2家,近30年来未出现颠覆性技术突破。中国则自2000年后将核潜艇定位为“国家安全核心工程”,集中科研、工业与资金资源,形成了需求牵引、预研先行、工程推进、持续更新的良性循环。

中国在尖端海空装备领域的投入占比合理,并通过军民融合实现大部分零部件国产化,显著降低成本。例如美国“哥伦比亚”级单艘造价约120亿美元,而中国093B估计不超过30亿美元,这意味着同等投入下中国可建造四倍数量的潜艇,逐步将数量优势转化为战略威慑。

美国媒体的“打脸”行为背后反映的是战略焦虑。特朗普政府第二任期计划减税并控制赤字,2026年国防预算仅增长1.5%,低于通胀率。海军原计划建造12艘“哥伦比亚”级被削减至9艘,新一代驱逐舰项目推迟5年。在此背景下,军方与媒体通过强调“中国威胁”以争取国会预算支持,形成了“总统表态-媒体质疑-军方诉苦”的循环。

美国的产业空心化问题同样影响国防建设。唯一能总装核潜艇的纽波特纽斯船厂排期已至2038年,且因缺乏合格焊工和进口轴承,导致“康涅狄格”号维修时间从24个月延长至42个月。CNN评论指出:“当总统谈论25年领先时,我们的船台甚至无法确定下一艘潜艇的开工时间。”

面对这些动态,中国方面反应低调。国防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武器装备发展不针对任何国家,也不搞军备竞赛”,未参与舆论炒作。海军通过发布“福建舰甲板调度”“093B北极破冰”等纪录片,展现专业透明的形象。《环球时报》社评指出:“我们无需用‘超越’证明什么,只要将每颗铆钉打得比对手更牢固,和平就更有保障。”

未来的军事竞争已不再是单一装备的性能比拼,而是“侦察-打击-保障”全链条的体系对抗。中国推进的“反介入2.0”与美国推行的“分布式杀伤链”概念,都在竞相提升AI决策速度与战场数据融合能力。哪个国家能更快将民用AI、商业航天等技术转化为国防应用,就更可能占据优势。

所谓“史诗级超越”令人瞩目的不仅是电磁弹射或高超音速导弹本身,更是其背后的工业基础、财政实力与国家意志。当特朗普用时间维度衡量优势时,中国已将时间转化为潜艇、战机和生产线。未来深海与远海的竞争,比的不是声势大小,而是铆钉的牢固程度、代码的稳定性与升级迭代的速度。正如福建舰甲板上歼-35弹射起飞的轨迹,它不仅是一架战机的航迹,更是新时代海军竞赛的起跑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