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在繁华的汴京街头,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书写了一部宋代女性经商传奇
在许多人印象中,古代女性大多深居简出,相夫教子。但在宋朝,尤其是北宋都城汴京,不少女性却勇敢地走出家门,在商业领域大显身手,甚至比男人还能赚钱。
宋代商业的繁荣为女性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北宋废除了唐代的坊市制和“宵禁”法令,极大地刺激了各种物质及精神文化消费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东京汴梁成为全国最大的都市,商品经济的发达已使之成为典型的消费型城市。
在这个繁华的商业社会中,宋代女性抓住了机会,展现了惊人的商业才能。
在宋朝,女性经营茶坊可谓司空见惯。吴自牧所著《梦粱录》中就出现了点茶婆婆等职业女性形象,当时京城有曹婆婆肉饼铺、王小姑酒店、王妈妈茶肆等各类女性经营的店铺。
这些茶坊老板娘不仅懂得经营,更擅长打造特色。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记载了临安城的“一窟鬼茶坊”,便是一位女性开设的。茶坊名“一窟鬼”,来自宋话本《西山一窟鬼》,这是宋代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这位王妈妈使用这个奇怪的名字,既神秘诱人又凸显特色,成为当时城市里“士大夫期朋约友会聚之处”。
宋代茶坊竞争激烈,为了在众多茶坊中脱颖而出,女性经营者们费尽心思。有的在茶坊内建有仙洞、仙桥,吸引仕女前往饮茶游览;有的则聘请技艺高超的乐师,提供高雅的娱乐。
《梦华录》中的赵盼儿就将茶坊命名为“半遮面”,这个名字取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诗句,既借了白居易的诗名,也点明了店内有“琵琶女”。这些女性经营者敏锐地把握了顾客心理,展现出卓越的商业智慧。
宋代餐饮业堪称最为发达的行业,而女性在这一领域更是如鱼得水。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宋五嫂鱼羹”的故事。宋五嫂本是汴京人,家里原是开酒楼的,她自身也烹制一手好鱼羹。南渡后,她寓居临安苏堤附近,靠这个手艺过活。淳熙六年(1179年),太上皇赵构乘龙舟游西湖,宋五嫂一口汴京腔的叫卖声吸引了他。赵构尝了口鱼羹,感受到了家乡的味道,不由地百感交集,当即赐钱千文、银钱百文、绢十匹。
此后,宋五嫂在钱塘门外开设门店,时人争相尝鲜。有人作诗说:“一碗鱼羹值几钱,旧京遗制动天颜。时人信值来争市,半买君恩半买鲜。”
宋五嫂的成功,不仅在于她精湛的厨艺,更在于她巧妙地将“皇家认证”转化为品牌优势,吸引了众多慕名而来的顾客。这种品牌营销的意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十分超前。
除了宋五嫂,宋代餐饮业还有许多成功女性。《东京梦华录》记载,在汴京的酒店里,向晚灯烛荧煌,上下相照,浓妆妓女数百,聚于主廊槏面上,以待酒客呼唤,望之宛若神仙。这些女性虽然身份特殊,但也是餐饮娱乐经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相比茶坊老板娘和餐饮业女强人,更多的宋代女性选择做小商小贩。学者统计发现,宋代女性经商者,大多做的是小商小贩,“陆拾枣栗,水捉螺蠯,足皲指秃,暴露风雨,罄其力不过一钧之举,计其价仅足一日之食”。这些贩妇们为一日三餐而奔波,虽然辛苦,却也自在。
这些小商小贩虽然本小利薄,但却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京梦华录》描绘了汴梁城内各种市场的热闹景象:“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在这繁荣的商业环境中,女性小商贩们也分得一杯羹。
宋代女性经商如此普遍,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宋明理学虽然在宋代产生,但真正对实际生活和日常风俗产生影响实际上是在明代,宋代对于女性守节的要求并不十分严苛。而当时浓重的商业社会气息,给平民妇女提供了许多机遇,让她们可以参与到更多的商业活动中去。
宋代社会各阶层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与前代相比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流动趋势,出现了“贫富无定势”“富儿更替坐”的局面。这种社会环境的变迁,也为女性经商创造了条件。
宋代女性的商业故事,不仅仅是关于赚钱,更是关于勇气、智慧和自立。她们在繁华的市井中,用双手和才智编织着自己的生活。
历史长河中,宋代女性的经商智慧,值得被我们记住。她们用自己的方式证明,无论在哪个时代,女性都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智,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