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然而局势急转直下,东吴背盟,荆州沦陷,关羽败走麦城。在这生死存亡之际,驻守上庸的刘封,因“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为由,拒绝发兵救援,最终导致了这场彻底改变三国格局的惨剧。事后,刘备挥泪将刘封赐死。这段历史,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假设:倘若刘封当日毅然出兵,即便无法挽回败局,他的命运是否能够不同?
一、 历史既定:刘封之死的三重罪
在正史中,刘封之死,罪名清晰:
不救关羽,陷叔父于死地:这是最直接的导火索,在刘备看来,此举形同对结义兄弟的背叛。
欺凌孟达,致丢城失地:他逼反孟达,导致上庸三郡得而复失,使蜀汉遭受了第二次重大领土损失。
储君之患,刚猛难制:诸葛亮以“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点出核心隐患,为确保刘禅顺利继位,必须清除这位强势的养子。
此三罪环环相扣,而“不救关羽”是这一切的开端,让刘封从一位有功之臣,变成了政治上的“负资产”。
二、 假设推演:发兵援助下的四种可能
如果刘封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历史的评价体系将全然不同。
情景一:奋力救援,虽败犹荣。刘封领兵杀入重围,与关羽合兵一处,虽最终不敌曹魏与东吴的夹击,被迫撤退,但已尽人臣、人子之本分。在此情境下,他展现的是“忠勇”而非“背叛”。刘备纵然悲痛,也只会将败因归于孙权背盟、曹军势大,对刘封更多是抚慰而非问罪。其结局很可能是贬职留用,以观后效。
情景二:救援不及,却有所挽回。刘封兵至,关羽已殉国。但他若能击退吴军偏师,夺回部分荆州失地,或成功救出关羽家眷及部分残部。那么,在蜀汉上下眼中,他非但无过,反而是在大厦将倾之际,力挽狂澜的功臣。他将成为刘备未来东征复仇的重要倚仗。
情景三:出兵受挫,力有不逮。刘封援军在半道遭遇阻击,苦战不克,未能抵达主战场。只要他做出了援救的姿态并付出了实际行动,其罪责性质就已从“坐视不救”的态度问题,转变为“救援不力”的能力问题。在古代政治伦理中,二者有天壤之别。
三、 深层剖析:刘备杀刘封的真实逻辑
历史的残酷在于,刘备赐死刘封,绝非仅仅因为关羽之死。
政治态度的缺失:“不救”的行为,在政治上等同于一种沉默的背叛。它让刘备集团的核心价值观“仁义”受到公开质疑。刘封失去了作为“自己人”的政治身份。
危机下的“替罪羊”:荆州之败是国运的转折点,集团内部怨气沸腾,必须有人承担代价。孟达降魏,所有的责任便自然落在了刘封头上。杀他,是为了平息众怒,重整士气。
为子铺路的必然:在诸葛亮提醒之前,刘备未必没有考虑过刘封对刘禅的威胁。而“不救关羽”的污点,正好为清除这个潜在隐患提供了最完美的理由。
结论:姿态决定命运
纵观整个事件,刘封的悲剧根源在于,他在一个需要绝对表态的时刻,选择了中立的“理性”。他却不知,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尤其是在刘备这种以情义为纽带的集团里,“尽力而失败的自己人”永远比“保全实力的理性旁观者”更值得原谅。
因此,答案几乎是肯定的:倘若刘封发兵,即便关羽依然败亡,刘备也绝不会杀他。 因为一旦出兵,刘封的“不忠”之罪便不复存在,他依然是与蜀汉同舟共济的“忠臣”。他的生死,并非系于荆州之战的成败,而系于他在那关键时刻,是否愿意举起那面象征着忠诚的旗帜。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刘封为自己的政治幼稚,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后世留下了一个关于忠诚、选择与命运的沉重课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