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飞行员高长吉竟不顾伟人的禁令,直接击落越界挑衅的敌机,谁料这竟让空军领

轩叔观察 2025-10-07 15:28:51

1965年飞行员高长吉竟不顾伟人的禁令,直接击落越界挑衅的敌机,谁料这竟让空军领导犯了难,然而当伟人得知后,当即批示:拘泥于条条框框而畏首畏尾,怎能打胜仗呢?[无辜笑] 3月18日上午,华东某地雷达站再次发现目标,一架RF—101“巫毒”侦察机从台湾起飞,正向大陆沿海飞来,这已经是当月第四次了。 此前解放军空军多次升空拦截,但歼—5、歼—6战机爬升率不足,等飞到高度时对方早已跑远,地面防空火力也够不着,高炮最大射高8000米,SA—2导弹虽能打到高空,但锁定高速目标需要时间,往往还没瞄准敌机已经离开。 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飞行员,当时空军有条铁律:战机作战半径不得超出领海线,这条规定始于1958年金门炮战后,中央为避免台海冲突失控而设定,但实战中麻烦来了,RF—101经常在领海线外侧盘旋,突然加速冲进来拍几张照片就跑,我方战机追到海岸线就得返航。 空军司令部专门抽调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组成研究小组,高长吉时年32岁,飞行时间超过1200小时,是其中骨干,他们反复观看美军公开的RF—101训练影片,发现这种飞机虽然直线速度快,但机翼后掠角大,低速盘旋性能很差,也就是说,如果能咬住它近距离格斗,反倒有优势。 研究小组设计了一套战术:利用歼—6起飞快、低空性能好的特点,超低空隐蔽接敌,在对方完成任务准备返航、速度降下来的瞬间突然跃升,抢占6点钟位置开火,关键是时机,太早会被发现,太晚就追不上了。 3月18日这天,高长吉和战友张滋各驾驶一架歼—6战机,在浙江沿海某机场待命,上午10点47分,地面指挥所通报目标出现,两人立即起飞。 高长吉压低高度,在距海面不到50米处飞行,这个高度很危险,操作稍有失误就会坠海,但能避开对方机载雷达,他通过地面引导得知,RF—101正在距海岸12公里处盘旋侦察。 11点03分地面通报敌机转向,准备返航,高长吉判断机会来了,对方此时会降低高度加速,正是速度最慢的时候,他猛推油门,战机几乎垂直跃升。 爬到4000米时,他看见了目标,距离约800米,对方还没发现他,高长吉继续拉升占据高位,然后俯冲咬尾,距离缩短到400米时,无线电里传来指挥所急促的声音:“距领海线3公里,命令返航!” 这时候返航,之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但继续追击就要越过领海线,明确违反作战纪律,高长吉只有几秒钟做决定。 他选择继续,战机越过海岸线,继续追击,距离缩短到200米时,他扣动扳机,第一次射击,曳光弹从敌机左侧掠过,RF—101开始机动规避,但转弯半径太大,高长吉调整瞄准,第二次开火,看见弹着点在机翼根部,第三次射击命中机身,敌机拖着黑烟坠入海中。 整个空战持续不到2分钟,发生在距海岸线15公里的空域,高长吉严重违反了不得越界的规定。 返航后他主动向上级报告了违规事实,空军内部讨论激烈,击落RF—101意义重大,这是首次在空战中击落该型侦察机,证明我军有能力对付高性能目标,但违反明确命令的行为如何定性,如果不处理,以后纪律怎么执行,如果处理,又会打击主动作战的积极性。 争论上报到中央军委,毛泽东听取汇报后说了六个字:“有功,无过,奖。”他的理由很实在:打仗不是背条令,关键看效果,敌机都打上门了,还要求飞行员掐着尺子量距离,这仗还怎么打。 这次事件促使空军重新审视作战规则,几个月后相关规定修订为:在敌机明确入侵时,飞行员可根据战场态势自主决定追击距离,但需事后报告,这给了一线指战员更大的自主权。 高长吉后来担任空军某师师长,1988年授予少将军衔,这次空战被编入《空军战例选编》,成为研究如何在纪律与灵活性之间寻找平衡的经典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RF—101在这次事件后再也没有出现在浙江沿海,据台湾方面后来公开的资料,这架侦察机飞行员是空军上校,跳伞后被渔船救起。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才是真英雄!关键时刻敢担当,比那些只会照本宣科的人强多了。”   “纪律是死的,人是活的。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必须给前线指挥员一定的自主决断权。”   “看得热血沸腾!当年我们的飞行员太不容易了,装备不如人,全靠智慧和勇气取胜。”   “毛主席的批示太英明了!真正懂得军事规律的人都知道,战场上的胜利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这条纪律当时确实有必要,毕竟要避免给美国介入的借口。但高长吉的判断确实准确,该出手时就出手。”   “23年后成为将军说明了一切!是金子总会发光,真正的英雄不会被埋没。”   “现在看这段历史还是这么激动人心,建议把这件事拍成电影,肯定比那些神剧好看多了。”   如果是你在现场,你会选择严格遵守纪律放走敌机,还是像高长吉一样冒险出击?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官方网站

0 阅读:119
轩叔观察

轩叔观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