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人造太阳” 一旦点亮,美国 11 艘航母舰队,将在 24 小时内,被激光武器 “烧成废铁”!别再谈什么航母、导弹了,谁第一个掌握可控核聚变,谁就掌握了 “无限能源”? 其实可控核聚变的核心目标是解决人类未来的清洁能源问题,而非直接用于军事打击。 当前无论是 “人造太阳” 技术,还是激光武器技术,都远未达到 “摧毁航母舰队” 的成熟度。 两者之间更不存在直接的 “应用关联”,我们需要从科技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理性看待这两项前沿技术。 先看 “人造太阳” 的真实进展,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的突破,集中在 “如何稳定控制聚变反应” 的基础研究层面。 2023 年,“环流三号” M 装置实现原子核温度 1.6 亿度、电子温度 1.2 亿度的 “双亿度” 稳态运行,能量约束时间突破 403 秒。 这意味着在实验室环境下,首次实现了聚变反应所需的极端高温与长时间约束的结合,相当于在篮球场大小的空间里,模拟出恒星内部的能量环境。 2024 年 1 月,东方超环(EAST)又将 1 亿摄氏度高温的维持时间提升至 1066 秒,进一步验证了磁约束技术的稳定性。 这些成果的意义,在于为未来商业化聚变发电站积累数据:比如如何用超强磁场(强度相当于地球磁场的几十万倍)将等离子体 “困住”。 如何解决极端高温下材料的耐损耗问题,这些都是为了让聚变反应从 “偶尔发生” 变成 “持续可控”,最终产出源源不断的清洁电能。 但要注意,当前所有 “人造太阳” 装置都还处于实验室阶段。 “环流三号” 与 EAST 的反应规模极小,每次实验产出的能量仅能维持自身设备运转,远未达到 “能量净输出”(产出能量大于输入能量)的商业化门槛。 装置体积更是庞大 ——EAST 的主机直径就达 11 米,重量超 400 吨,别说装到军舰上,就算建成地面发电站,也需要占用相当于多个足球场的面积。 美国的国家点火装置(NIF)虽在 2022 年宣称实现 “能量净输出”,但那次实验是通过激光惯性约束实现的: 用 192 束激光轰击靶丸产生聚变,消耗 300 兆焦耳电能才产出 2.05 兆焦耳能量。 且两次实验间隔需数小时,根本无法持续供能,本质上仍是 “一次性实验”,与 “持续输出能源” 的目标相去甚远。 再看激光武器的现状,当前各国研发的舰载激光武器,与 “摧毁航母” 的需求差着多个技术量级。 美国海军的 LAWS 激光系统,功率仅 30 千瓦,主要用途是拦截无人机、小型快艇,照射几秒能烧毁无人机外壳。 但面对航母甲板(厚度达 50 毫米的特种钢材),连留下划痕都困难。 中国已公开的舰载激光武器,功率虽提升至 150 千瓦,也只能应对近距离低空目标,无法对大型舰艇造成实质性损伤。 要想烧穿航母甲板、引爆弹药库,激光武器的功率至少需要达到兆瓦级(1000 千瓦以上)。 而兆瓦级激光武器的能源消耗极为惊人 —— 单台设备每小时需消耗数万千瓦时电力,相当于一座中型工厂的用电需求,当前即便是核动力航母(如美国尼米兹级)。 其反应堆的电力输出也仅能勉强支撑,且会挤占舰载机、雷达等其他系统的能源供应。 更关键的是,可控核聚变与激光武器之间,短期内不存在 “供能关联”。 即便未来聚变发电技术成熟,要将其小型化到能装在军舰上,至少需要解决三个核心难题: 一是将反应堆体积缩小到现有装置的 1/100(从几百吨减重到几吨)。 二是研发出能承受持续高温与辐射的轻质材料。 三是实现能量的瞬时高效转化(激光武器需要瞬时高功率输出,而聚变反应是持续稳定输出)。 这些技术突破,按照当前研发进度,至少需要 50 年以上的时间,远非 “一旦点亮人造太阳就能实现”。 全球可控核聚变研究的核心方向,始终是和平利用能源。 法国主导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由中、美、俄、欧、日、韩、印七方联合参与,总投资超 200 亿欧元。 目标就是在 2035 年前后建成首个能实现持续能量输出的聚变装置,为全球聚变发电站提供技术模板。 中国在其中承担了超导磁体、真空室等核心部件的研发,贡献了 10% 以上的技术份额。 这些合作都是为了让聚变能源早日服务于人类:比如替代化石能源应对气候变化,解决发展中国家的能源短缺问题,而非将其与军事应用绑定。 说到底,将 “人造太阳” 与 “摧毁航母” 关联,是对前沿科技的误解。 可控核聚变的价值,在于为人类提供几乎无限的清洁能源(海水里的氘可支撑人类使用 100 亿年,且无核废料),这是关乎文明长远发展的大事。 激光武器的研发,也应遵循防御性原则,用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信源: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航母将被激光武器烧成废铁!——度小视
中国“人造太阳”一旦点亮,美国11艘航母舰队,将在24小时内,被激光
高干评世界
2025-10-06 23:40: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