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一对夫妻攀登珠峰,妻子被遗弃在山顶,她绝望喊道:“不要扔下我,好吗?

陈砚之 2025-10-06 14:47:52

1998年,一对夫妻攀登珠峰,妻子被遗弃在山顶,她绝望喊道:“不要扔下我,好吗?”未曾想,一年后,人们竟在山顶发现了丈夫的尸体。 弗兰西斯·阿尔森蒂耶夫出生于1958年1月18日,在美国夏威夷州火奴鲁鲁长大。她在路易斯维尔大学拿到了商业本科学位,后来又在凤凰城国际商业管理学院读了硕士。1980年代,她在科罗拉多州特柳赖德做会计师,那时候认识了俄罗斯登山者谢尔盖·阿尔森蒂耶夫。两人1992年结婚。她之前有过一段婚姻,1977年到1978年嫁给约翰·阿贝尔,生了个儿子保罗·迪斯特法诺。婚后,她跟着谢尔盖开始登山,很快就爱上了这项运动。他们一起爬了很多俄罗斯的山峰,包括一座海拔5800米的山,他们是第一次登顶,还给它取名善意峰。她还爬过阿拉斯加的迪纳利峰,走的是西侧路线。她成了第一个从叶尔布鲁士峰东峰和西峰滑雪下山的美国女人。这些经历让她越来越有信心,积累了不少高海拔的经验。谢尔盖是个老手,绰号雪豹,他爬过前苏联境内五座最高的山峰,支持她去挑战珠峰无氧登顶。她儿子保罗后来说,她这么做是为了证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夫妇俩通过这些训练,学会了怎么在缺氧和冷的环境下坚持。 谢尔盖·阿尔森蒂耶夫是俄罗斯人,早年就展现出登山天赋。他获得了雪豹称号,因为他征服了多座高难度山峰,包括卓奥友峰和迦舒布鲁姆二峰这样的8000米以上高峰。在和弗兰西斯结婚前,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婚后,他们俩成了搭档,共同完成了多项攀登任务。1993年到1998年间,他们登顶了五座海拔超过8000米的山峰,都没用氧气装备。这让他们对珠峰充满信心。弗兰西斯受他影响,从一个普通会计师变成了专业登山者。她选择无氧方式,也是想成为第一个做到这点的美国女性。他们的准备包括多次高海拔适应训练,重点练习在稀薄空气下的耐力。 1998年5月,弗兰西斯和谢尔盖到了珠峰基地营,从北侧的北坳北脊路线出发,不带辅助氧气。这条路线风大,气温低,海拔高,对体力要求极高。5月17日,他们从前进基地营向上,到达北坳。5月18日,继续到海拔7700米,那天有21名登山者从北侧登顶成功。5月19日,他们爬到海拔8203米的6号营地,通过无线电说身体还行,计划5月20日凌晨1点冲顶。5月20日,从4号营地出发,但头灯出问题,在第一台阶被迫折返。5月21日,又试了一次,只前进了50到100米,就回营地了。5月22日,他们最后一次尝试登顶。没有氧气,两人速度慢,登顶时间太晚,违反了下午2点前必须下撤的规则,只能又在8000米以上过夜。晚上他们分开,谢尔盖先下到营地,发现妻子没跟上,就带上氧气瓶和药,往上爬去找她。 5月23日早上,一支乌兹别克队伍在冲顶路上碰到弗兰西斯。她半昏迷,缺氧和冻伤让她双手脸部肿胀,说话不清楚。队伍给她补氧,按摩肢体,试着拖她下山,但氧气用完,自己也累了,只能把她留下。那天晚上,乌兹别克人下撤时,看到谢尔盖往上走,带着装备,这是他最后一次被看到。5月24日早上,英国人伊恩·伍德尔、南非人凯西·奥多德和几个乌兹别克队员,又在同一个地方找到弗兰西斯。她蜷缩着,紫色夹克上结霜,旁边有谢尔盖的冰斧和绳子,但他不在。伍德尔和奥多德放弃登顶,花了一个多小时围着她,调整姿势,盖衣服,试抬她,但位置陡,天气坏,他们体力不够,只好走人。弗兰西斯在那重复说不要扔下她,想回家,但声音弱,救援者走后,她渐渐没气了。 在海拔8000米以上,人体血液氧饱和度掉到45%以下,正常是95%。大脑反应慢30到40%,决策容易出错。国际登山医学协会的数据显示,这直接影响判断。1990到1999年珠峰死亡案例统计,美国高山研究所说71%死在下撤途中,体力耗尽最多。他们建议预留40%体力用于下山。中国西藏登山学校教练次仁多吉说,在那个高度,抬一个人需要4到6名向导,每100米得歇30分钟。弗兰西斯和谢尔盖没带够氧气,登顶晚了,这些都加剧了风险。他们的选择反映了登山界的现实:在极限环境下,救人往往意味着自己也搭进去。尼泊尔旅游局后来改规定,从1999年起,每人必须带至少3瓶4升备用氧气,商业队向导和客户比例至少1比3。 1999年,一支找乔治·马洛里尸体的队伍,美国人杰克·诺顿在山面低处发现谢尔盖的尸体。位置表明他从高处掉下来,可能是在回救妻子时出的意外。他的手套破了,手指还保持抓冰壁的姿势。弗兰西斯的尸体留在北坡,寒冷保存好,成为路线标志。登山者叫她睡美人。她侧躺,穿紫黑色夹克,固定在绳子上,9年里都能看到。2007年5月23日,伊恩·伍德尔组织“珠峰之道”队,找到她尸体,做简单仪式,用美国国旗包起来,移到低处隐蔽位置,不再挡路。参与的8名向导有不同程度冻伤。行动花了4小时。这让她的遗体更有尊严。珠峰商业登山现在有卫星电话、GPS、高压氧舱,但每年还是有人死。2023年统计,死亡率1%,提醒大家山的风险。

0 阅读:478
陈砚之

陈砚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