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河南一名战士新婚仅3天,就收到了归队通知,他忍痛离开妻子,而不久后,妻子竟改嫁给他那患有精神病的哥哥,背后的故事令人动容。 王长献这人,出生在河南叶县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家。家里九口人,挤在土坯房里,父母年迈,靠几亩薄田勉强糊口。大哥从小精神有毛病,干不了重活,二哥家穷娶不上媳妇,只能给人当上门女婿。王长献排行老三,从小就帮着父母下地,十八岁那年参军入伍,当了解放军战士。部队上他表现好,很快就升到副班长。平日里寄钱回家,从不乱花,家里人说起他,总觉得这孩子靠谱。谢玉花比他小一岁,邻村姑娘,家里也务农。她俩通过媒人认识,几次见面就定下来了。那年春节前,办了个简单婚礼,村里人来凑热闹,日子虽苦,但总算有个盼头。 结婚没几天,王长献接到归队通知。部队有急事,他二话不说收拾行李就走。谢玉花送他到村口,家里刚安顿好,就又空了。没多久,坏消息传来,王长献在云南老山前线牺牲了。那是1984年5月15日,八里河东山战役,他作为副班长带头冲锋,开辟通道时中了炮弹。部队追记他三等功,遗体安葬在麻栗坡烈士陵园。谢玉花接到信时,家里乱成一锅粥。公婆年纪大,经不起这打击,大哥精神更差,小叔子才十六岁还在上学,小姑子哭天抢地。她卖掉家里唯一一头猪,凑路费赶到部队,处理后事,谢绝了安置工作,拖着身子回家。 回家后,谢玉花发现日子更难过了。公婆卧床不起,大哥发病时砸东西,她得拉着哄。小叔子上学要钱,小姑子以后嫁人也要张罗。村里人开始说闲话,说她年轻守不住,早晚得改嫁。谢玉花起初不理,埋头干活。但日子一长,药费学费压得喘不过气。她想来想去,找媒人说要嫁给大哥。这样,王家就有她这个媳妇了,名分上稳当,闲话也能少点。公婆抹泪同意,大哥迷糊着应了。没办婚礼,就在家敬了茶,从此她成了王家长媳。搬进大哥屋,但从不与他同房,守着对王长献的那份心。 从那以后,谢玉花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每天起早贪黑,养猪种地,农忙时弯腰插秧,农闲时去广东深圳海南打工。流水线上站十二小时,攒下的钱全寄回家,从没向政府伸手要过一分。小叔子得上学,她省吃俭用供书本费;小叔子得肝炎住院,没钱她就去血站卖血,胳膊扎针时脸色煞白,却咬牙挺着。小姑子出嫁,她张罗彩礼,亲手缝新衣,送上花轿。公婆相继去世,她守灵抬棺,一样不落。大哥精神时好时坏,她耐心照顾,喂饭洗澡,从不嫌弃。生下两个儿子后,她教他们干活,长大娶媳妇,家里总算有点人气。 谢玉花的日子虽苦,但她从没抱怨过。三十多年,她用瘦弱的身子撑起整个家。村里人看在眼里,渐渐从议论变成佩服。说她这媳妇当得值,王长献走得安心。部队上也知道她的故事,陵园里王长献的碑位,她每年都去扫。2022年9月13日,那天阴雨,她又去了麻栗坡烈士陵园。陵园安葬九百多名烈士,她走到丈夫墓前,摸着碑上的照片,哭出声来。三十八年的念想,一把眼泪全倒了。这样的女人,搁现在社会,少见吧。 这故事听着心酸,却也让人想深一层。谢玉花不是啥大人物,就一农村媳妇,但她那股子劲头,换谁都得服。嫁给大哥,不是图啥名分,是真为家着想。王家穷,大哥那样,别人家谁肯进门?她一咬牙扛了,换来一家老小安稳。想想王长献在前线拼命,她在家后方守土,这对夫妻虽短命,却搭得严丝合缝。时代变了,现在年轻人结婚离婚说散就散,她这辈子一守到底,值不值?搁你身上,能不能做到? 王长献牺牲后,谢玉花的坚持不是空谈。她拾荒要饭都干过,冬天冻手,夏天晒背,就为多攒点钱。去打工时,火车颠簸三天三夜,到厂里睡宿舍,工资一到手就寄。儿子们长大,她不让他们知道太多苦,只说爹是为国走的,得争气。村支书来家看过,说她这家没她,早散了。麻栗坡陵园那九百多名烈士,大多像王长献,年纪轻轻就没了。她去扫墓,不光为丈夫,也为那些没媳妇守的兄弟。这样的担当,搁农村常见,却也稀罕。
1984年,河南一名战士新婚仅3天,就收到了归队通知,他忍痛离开妻子,而不久后,
陈砚之
2025-10-02 11:47:40
0
阅读:129